登录
注册
En | Jp | Ru 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  添加到桌面
 
 
正文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 人在旅途 > 正文

日月峡美景随行:我的进藏日记----藏戏

媒体:原创  作者:王克力
专业号:西湖阿太 2007/6/20 9:01:08

    在"中国文化遗产日"有幸看到在龙王潭公园里表演的众多藏戏,真的很幸运,虽然语言不通,但看到绚丽的服装,动人的舞姿,嘹亮的歌声就足以使人心旷神怡.看视频请点击(视频文件较大请耐心等待)

    西藏独有的藏戏是以歌舞形式表现文学故事内容的综合性表演艺术,是根植并发展于藏族社会文化区域内的诸多戏剧派别的统称。传说在十五世纪初噶举派高僧唐东杰布(1385~1464)令藏戏真正成为了一门表演性艺术,当时的藏戏结合了民间歌舞、说唱艺术及宗教舞蹈等形式,并配以不同的角色.道具等进行演出。

 

    按戏剧表演形式、特点以及地域等因素,可将藏戏这一大的戏剧种类分为不同的派属:蓝面具戏、白面具戏、昌都戏、德格戏、门巴戏、安多戏、康巴戏以及嘉绒戏等。狭义的藏戏即指蓝面具戏,它在上述藏戏派别中流布最广。

 

    藏戏最初是原始舞蹈、祭祀跳神、赞颂、唱和等,后来有百戏杂耍、民间体育、舞蹈、说唱、滑稽表演等的不断融入,逐渐在道具、服饰、音乐、表演范式等方面形成规范,其后出现了针对观众的编剧、经营和巡演,逐渐成熟后形成行业。藏戏和宗教传说关系密切,随着藏戏的流传,藏传佛教的传播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得到五世达赖大力扶持后,藏戏不断发展并完善,在表演上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舞、韵、技、艺相结合的一套程式。在哲蚌寺有定期举办的藏戏节。演员头戴白色面具,剧目有《文成公主》、《诺桑王子》,《卓瓦桑姆》,《苏吉尼玛》、《朗萨雯波》、《白玛文巴》、《顿月顿珠》、《赤美滚登》八大传统剧目。

   

        碍于语言和对藏族戏剧文化的了解,一般人看懂藏戏比较困难。但其独特的外在形式,如服饰、舞蹈、音乐特别是面具等,有很强的观赏性。

 在第二个表演场地同时进行表演的藏戏

在第三个表演场地同时进行表演的藏戏

藏戏里的说唱艺术

关于藏戏的简介:

        藏戏,藏语叫“阿吉拉姆”,是藏族地区普遍流行、在祖国百花艺苑中独具特色的一个剧种。起源关于藏戏的起源问题,有人竟与八世纪时莲花生在桑耶寺开创的“跳神”联系在一起。其实,两者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八世纪,赤松德赞执政时期,桑耶寺落成之后,从天竺请来的高僧莲花生,根据佛祖释迦牟尼关于佛教密宗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学说中的瑜伽部、无上瑜伽部里金刚舞一节,组织跳神法会,驱鬼酬神,为寺院开光。莲花生的传记中说:“译经师在桑耶寺‘慈氏洲’译经完后,由长老手持经绕‘务孜’殿三周,排成行列,戴上假面具,击鼓跳舞,为所译经典开光。从此沿袭至今。这是西藏各寺院跳神的来历。

藏戏恰恰相反,是以民间歌舞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性表演艺术。从十五世纪起,噶举教派僧人唐东杰布立志在雪域各条江河建造桥梁,为众生谋利。他煞费苦心,募筹造桥经费,虽然三年多的努力,尚未成功。后来,他发现虔诚信徒中有生得俊俏聪明、能歌善舞的七姊妹,便召来组成戏班子,以佛教故事为内容,自编自导成具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舞剧,到各地演出,以化导人众、募集经费。这就是藏戏的雏形。为此,人们把唐东杰布视为藏戏的祖师;又因藏戏最初由美貌出众的、仙女般的七姊妹演出,人们又把藏戏叫做“阿吉拉姆”。“阿吉”,藏语意为大姐或女性;“拉姆”,意为仙女。当然,经过很多民间艺人的加工、充实、丰富和提高,藏戏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样了。但是,藏戏真正形成自己的一套艺术形式,恐怕也是十七世纪以后的事情。

西藏民间藏戏剧团是十分普遍的。随时随地可以见到农村的广场上,或搭大帐篷,或扯大帆布,甚至没有什么遮盖(更不用说什么布景和台幕了),藏戏班子就地演出,周围方圆十里的群众都会来观看,常常是围的水泄不通。在近代历史上,由于各地业余的、自发剧团的演出很多,慢慢形成各自的特点和风格,从而形成不同的流派。解放前西藏著名的藏戏剧团有:江孜的江嘎尔、南木林的香巴、拉萨的觉木隆和昂仁的迥巴。现在,藏戏业余剧团十分普遍,有的地方几乎每个社队都组织了一个戏班子,象拉萨郊区的墨竹工卡县,就有二十来个业余藏戏队。

流 派
解放前,每逢雪顿节,各地的藏戏班子需要到拉萨来支差,为达赖及地方政府的官员献戏。这些来支差的藏戏班子成了各地业余戏班的骨干力量。而各个地区的戏班,由于历史、地理、语言、风格、造诣的差别,便形成了具有不同风格的流派。在这些流派中,有属于旧派的白面具派,有属于蓝面具的新派,也有独脚戏。属白面具的旧派,有穷结的宾顿巴、堆龙德庆的朗则娃,乃东的扎西雪巴等。因旧派戴的是白面具,所以叫做白面具派。他们的戏动作和唱腔都比较简单,影响巴较小。

新派就是迥巴、江嘎尔、觉木隆、香巴四大剧团,他们的演出开始时,由戴蓝面具的演员出场,故称蓝面具派。新派的表演艺术有较大发展,影响也比较大,慢慢就把旧派代替了。

程 式
藏戏在几百年的表演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种比较固定的程式。藏戏的演出,一般是广场戏,少数也有舞台演出形式。演出时,化妆比较简单,除戴面具外,其他就是一般的粉面与红脂,没有复杂的脸谱。乐器也较简单。打击乐只有一鼓一钹,演出时有一人在 旁用快板向观众介绍剧情发展情况。剧中人道白很少,演员专心致志地吟唱,由于广场演出,演员的唱腔多高昂嘹亮,拖腔也多,显示出粗犷有力的性格。后台一般有帮腔,形式与川剧差不多。

藏戏唱腔很多,大致分为表现欢乐的长调,藏语叫“党仁”;表现痛苦忧愁的悲调,藏语称“觉鲁”;表现叙述的短调,藏语称“党统”等等。武功、舞蹈、技艺在藏戏演出中,也广泛运用。一般是演唱一段以后,便出现一段舞蹈。舞蹈动作很多,爬山、行船、飞天、入海、骑马、斗妖、擒魔、礼佛等等,都有一定的舞姿。

藏戏的演出时间可长可短,有的演几小时,有的演一、两天,过去连演几天的情况也有。要演长,则细唱细作;要演短,则用后台快板道白,叙述剧情,一下子跳过去。一般每台藏戏都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温巴顿”,意为猎人净地,就是身着猎人装束手持彩箭首先出场,净场地,高歌祝福。其次是“加鲁钦批”,即太子降福。就是着太子装束者登场,象征加持舞台,给观众带来福泽。最后是“拉姆堆嘎”,即仙女歌舞。就是着仙女装者慢慢起舞,表示仙女下凡,与人间共享欢乐。这就是藏戏开场的序幕。二是“雄”,也就是正戏。三是“扎西”,即告别祝福仪式,过去的戏班子演到这里,就是通过集体歌舞,向观众募捐。

剧 目
藏戏的传统剧目不少,但在二、三百年的创作、演出实践中,有的被淘汰了,有的经过再创作再提炼,保留了下来。现在,藏戏的主要剧目有八个:《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公主》、《朗萨唯蚌》、《苏吉尼玛》、《卓娃桑姆》、《诺桑法王》、《白马文巴》、《顿月顿珠》、《赤美滚丹》。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剧目,不过这八个戏是大多数剧团都演出过的,公认保留的剧目而已。                              

                                                                                                 (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阅读 947

 

【声明】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不以营利为目的,仅供学习与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也说两句
游客于2009/2/15 15:46:05写道:
4e57uy56u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2001-2026 黑龙江日月峡大森林旅游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日月峡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  查看旧版
黑ICP备2021004085号
基于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