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陕西省安塞雷坪塔村,就等于走进了一片绿的海洋,远近的山坡上、沟道里、崖畔上到处林木矗立,苍翠一片。
张莲莲的家位于雷坪塔村后山的半山腰,她今年七十出头,但腿脚麻利。她说要带我看看她栽的树,便和我来到了全村的最高处。
站在这里,雷坪塔村尽收眼底,这里的地形有如一个沙发,雷坪塔村位于其中。从这里张望,村周围及山峦上到底都是树,一片绿色,村民屋舍掩映在茂密的树林当中。正是初夏,微风吹过,风中传来槐花的阵阵香味,沁人心脾。
满目青翠的雷坪塔村
我沉浸在其中,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张莲莲看到我高兴,便说:“这些树都是我栽的,它们就像是我的孩子,现在长高了,成材了,每天看着它们,我感到很幸福。”
她说这话时脸上透出满脸的纯真。从她的话里,我觉得她此刻就是一位慈祥的母亲,而这些树就像她的孩子,微风阵阵,一个个亲切地跟她打招呼。
“我自小就爱往山里跑。一到山里,这儿照照、那里看看,我就把一切烦恼的事情忘了,即使一个人也常常高兴地笑哩!”张莲莲以这样的方式开始了今天的对话。
事情还得从1981年说起,那时候张莲莲已出嫁到安塞雷坪塔村,这是个小村子,村里仅有20多户100来口人。和陕北的众多村庄一样,那时的雷坪塔村,山大沟深、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张莲莲和雷坪塔的人们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收获着微薄的希望”。
就在这时,为从根本上改善我国三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的重大战略决策,接着,陕西省人民政府号召群众积极行动起来,开展植树造林。而张莲莲的父亲恰好在延安林业系统工作。看到张莲莲结婚后的生活过得十分拮据,他便建议:“要是穷得实在过不下去,你就上山去种树。虽然眼前见不到利,但长久来说,一定能有一份好光景!”
正是父亲的这句话,给张莲莲打开了一扇窗子,让她看到了希望。
起初,张莲莲并没有理解父亲话中的深意,只是想着,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还有村里那么多无法耕种的山坡和沟壑地带,要是全能栽上树,那该多好啊。
1982年,村里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张莲莲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丈夫。丈夫王耀武是个木匠,当时在公社的工程队当义务工。他说:“种树是好事,可我长年在外。栽那么多的树,你一个婆姨,怎么管护?”显然,他还在犹豫不决。
张莲莲是个敢想敢干的人,她决定了的事,任何人也拉不动。就这样,她独自扛起镢头、背上水壶,开始上山栽树。她在种树时,觉得自家的荒地实在太少了,便作了一个大胆决定,仅留一点口粮田,把承包的30亩耕地全部在村里置换成了几百亩荒山荒坡地来栽树。
栽树需要树苗,由于缺钱,她在县苗圃少量买一点苗子,同时到处捡拾人家不要的小苗子,也想办法利用自家地里的柳树、杨树的椽和老槐树的根当树苗造林。从苗圃买的苗子离家远,沟里的路烂,又不能用架子车拉,她便和丈夫一人背50多公斤树苗往回走。回去的路上要经过一条大河,河上只有两根木头,害怕掉进河里,俩人只能蹚着河水过河。河水刺骨钻心地痛,但她一年总要来回几次。
就这样,除去农忙时节,夫妻俩基本都在山上。因为很多地块离家较远,仅路上就得走一个多小时,为了不耽误春秋两个栽树季节,每天他俩天不亮就起身,背着干粮去山上种树;中午将就着吃一口,累了困了就枕上根镢头或铁锨把在土窝窝里睡一觉;晚上地里啥都看不见了两人才摸黑回家。
种树看似简单,但要在当时干旱、雨水又稀少的陕北,保持所栽树的成活率却困难重重。那时的陕北还没有实行退耕还林,放牧现象十分普遍。张莲芝刚栽的树苗被羊吃掉是极平常的事。针对这个问题,张莲莲想尽办法,她觉得单是种树,放羊人就不大操心,倘若种上庄稼,就不一样了。她就在个人种树的荒山坡上开始套种洋芋、糜子、大豆等农作物,这样就保证了造林的成活率。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张莲莲每天早出晚归,风雨无阻,将一棵棵树苗栽进这片贫瘠的土地。
“沟道里全是坚硬的砂石,铁锨根本铲不进去,栽树更不容易。我就跪在地上用手刨。手指磨破了,就用布条包住继续刨。”张莲莲说,“时间长了,我的两个膝盖都跪出了问题,手指也变形了。”她一边说着一边伸出了手,我看见她右手的4个指头向里弯着,试了一试无法伸直。
张莲莲种树上了“瘾”。1995年,她又承包了村里100多亩土地,在荒山荒坡种起了杨槐,在平缓向阳的地方则建起了果园,栽种了苹果树、梨树、桃树、杏树等经济林木。村民戏称张莲莲新建了个“花果山”。很快,她栽的经济林有了成效,果园到了盛果期,张莲莲的果园开始有了收入。
算起来,张莲莲和丈夫植树至今已有40多年了。40年来,为了那一片绿色,她和丈夫与大山为伴,坚持不懈,敢于拼搏,奉献了自己所有的青春与汗水。据统计,他们共在荒山荒坡上植树造林1750亩、20余万棵,让曾经满目苍凉、尘土飞扬的雷坪塔黄土坡变成了密不分株的青山绿地。
40年的坚守理想,40年让黄山变绿,40年的青丝熬成白发。张莲莲,用这满目青翠的绿色,见证了一位共产党员播撒绿色希望的初心使命,2021年6月,她也因此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殊荣。
一生爱树,一生种树、护树的张莲莲一辈子就干了种树一件事。她除了种一些经济林以外,还在思考着如何利用林地增加家里收入,让全家人过上幸福生活。从2015年起,她大胆尝试,带领儿子、儿媳在千亩林地里创办了生态农场,积极发展林下养鸡产业;2016年又成立了安塞万莲工贸有限公司,办起了莲花鸡饭店,并注册了“莲花鸡”品牌。如今,以她名字命名的“莲花鸡”品牌,在当地颇有名气,散养土鸡和土鸡蛋备受市场青睐,供不应求。生态农场创办以来,她累计用工500人以上,其中90%为本村村民。
在山上,张莲莲对我讲述了自己的种树事迹,然后一起下山参观她的莲花鸡厂。她的养殖基地位于半山腰经济林和刺槐林中间的一处空地上,公鸡和母鸡分两处饲养:公鸡的鸡舍在离自家的果园和刺槐林不远的上方;母鸡的鸡舍则在距离菜园不远的下方。她养的鸡有5万只。这群鸡萌萌的,围着我们,欢快地叫个不停。“树林里的嫩芽、苜蓿、虫子、草籽,就是雏鸡最好的食物。同时,我菜园里的菜,也都是给鸡吃的。”她说。
我们回到了张莲莲的院子,她院子里有一块菜园,各种蔬菜长势正好。在菜园旁,有个凉棚,我们一起坐在下边歇息。想起刚才在山上她对我讲的那些事,我又一次心潮起伏。她爱树在远近几十里是出了名的。10多年前,政府批准张莲莲间伐400立方米林木。砍伐不到一半时,她突然改变了主意,拦住了伐木工人。她对我说“眼看着自己亲手栽植的树木被砍伐,我心疼得实在受不了。”她说,“从那以后,我再也不舍得卖树了,即使穷死我也不砍树!”
“还有一回,那是我刚栽树时,村里有人不理解我,把我刚刚栽植的树苗连根拔起,还有人把已经成活的幼树拦腰砍断。看到被损毁的这些小树,我当时在山坳里放声大哭。别人砍我的树,比打我的孩子都让我心疼。”张莲莲对我说。
40年过去了,雷坪塔村的山头全绿了,可张莲莲的鬓发却白了。她用自己的实践证实了父亲说的那句“种树能致富”的道理。
就在我们要走的时候,我看见张莲莲和丈夫带上树剪和锄头,又到去年新栽植的果树地里拉枝、除草去了,不一会儿他们隐入树林中,完全看不见了。
“三北”工程自1978年开始实施以来,至今已实施了五期,在实施过程中,如同张莲莲一样的造林模范人物还有很多。他们“爱树如爱命,几十年如一日”,正是由于他们的不懈努力,我们的森林资源才得以快速增长,风沙危害持续减轻,水土流失明显减少,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同时,他们积极发展各类经济作物,又非常注重“林下经济”的拓展,用自己的作为,实现了造林与增效的双丰收,让绿色能够真正留存在大地上。(侯波)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