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En | Jp | Ru 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  添加到桌面
 
 
正文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生多主流化 > 综合动态 > 正文

来余村看“两山” 常看常新

媒体: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中国绿色时报
专业号:日月峡资讯 2025/7/10 10:34:46

空中俯瞰浙江省安吉县余村村,一块镌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石碑矗立在青翠之间、流水之畔。

20年前,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余村调研,在这个曾经污染严重的矿山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年来,“两山”理念逐渐落地生根,如今熠熠生辉闪耀神州大地。

安吉余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石碑 浙江省林业局供图

秉持“两山”理念,余村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并进一步探索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新路径,打造彰显中国乡村发展未来的“亦城亦乡”“非城非乡”空间新形态。

踏上新征程、面对新要求,余村又有哪些新动作?近日,记者走进余村,一探究竟。

绿水青山 打开发展新天地

绿竹苍翠、荷香清幽,余村处处皆景。

观光车穿梭在宽敞的村道上,忙碌地接送着游客;电影院内座无虚席,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着“两山”理念纪录片;展示馆内生动再现乡村发展足迹,吸引不少外地游客前来参观……余村,这个浙北小山村,如今已是闻名全国的“网红村”。

“从‘卖石头’到‘卖风景’,我们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余村党支部副书记俞小平说。

要“钱袋子”还是要“绿叶子”,也曾是困扰余村人的难题。20世纪90年代末,余村的主要产业是炸山开矿和经营水泥厂,一度成为安吉县有名的富裕村。但矿山开发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竹林上空飞沙走石,河里的水成了白泥浆,整个村子都是灰头土脸;粉尘蔽日,果树不结果,连生命力顽强的山笋也连年减产。

痛定思痛,余村人决定封山护林,保护环境。2003年至2005年,村里相继关停了矿山和水泥厂,开始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尽管做足了准备,但转型的坎坷还是超出想象。

2005年8月15日,处在转型十字路口的余村,迎来了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

“生态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不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推动经济增长,这样的经济增长不是发展。”“我们要留下最美好的、最可宝贵的,也要有所不为,这样也许会牺牲一些增长速度。”“刚才你们讲了,要下决心停掉矿山,这些都是高明之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番话指明方向、坚定信心。

从2006年开始,余村紧锣密鼓开展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等工作。复绿整治矿山,治理污水垃圾,发展乡村旅游,发展白茶等特色农产品。

从2013年起,村里再也没有工业企业,把视角和重心放在了保护生态、发展旅游上。

2020年3月30日,15年后再访余村,习近平总书记感慨系之:时间如梭,当年的情景历历在目,这次来看完全不一样了,美丽乡村建设在余村变成了现实。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总书记强调,要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上下更大功夫,推动乡村经济、乡村法治、乡村文化、乡村治理、乡村生态、乡村党建全面强起来,让乡亲们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并勉励大家:“这里的发展后劲潜力很大,希望再接再厉,顺势而为、乘胜前进。”

按照总书记的嘱托,余村的发展开始了新一轮迭代升级。

“余村村域面积仅4.86平方公里,资源和空间都有限。我们正大力建设‘大余村’,由余村所在的天荒坪镇携手周边的上墅乡、山川乡统筹发展。”俞小平说。

跳出余村发展余村。几年间,余村越来越“大”,核心区39.12平方公里,延展区覆盖3个乡镇的24个村,面积达245平方公里。

好山好水好空气为余村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流,抱团式发展、共享化运营,让过客变住客、常客,流量变留量、增量。

“人气最旺的时候,一天有上万名游客。”俞小平介绍,2024年,余村累计接待游客12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6000万元;“大余村”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超254万元。

有了游客,村民搞起了农家乐。农家乐还带动了笋干、茶叶、土鸡等农产品销售,为农民增加了收入。

春林山庄是村里的最大农家乐。“绿水青山,在我们这里已经变成金山银山,也变成我们实实在在的幸福。”春林山庄的主人潘春林说。

青年入乡 激发实践新活力

“DN余村数字游民公社让我有了落脚的地方,还认识了很多新朋友,这里的一切都让我觉得无比舒服。”“95后”数字游民Yaya之前在上海工作,2023年7月来到余村。

除了兼任DN余村数字游民公社小客服、社区接待讲解员,2024年,Yaya又解锁了一个新身份——余村全球合伙人。“我明显感受到,我跟乡村的联系更加紧密,我逐渐融入乡村了。”Yaya说。

“近三年已有60个余村全球合伙人及新经济项目落地余村,随着‘大余村’青年入乡发展工作的持续推进,这个数字还将不断刷新。”俞小平介绍,今年“大余村”再次面向全球招募合伙人,5月,哈尔斯、瀑布咖啡、山屿川、屿光青旅、闻乐起舞正式签约,还引进了大麓音乐、汉海医疗、美宿在途、科维医疗等新经济项目。

提升“两山”转化质效,年轻人是关键变量。2023年,“大余村”整合利用土地、建筑等闲置资源,打造出青年专属创业空间“青来集”。

作为浙江省首个青年入乡实践站点,“青来集”为入乡青年提供政策、信息、技术、培训等集成式服务,配备独立式、共享式等各类办公工位1200余个,配套食堂、咖啡店、火锅店等11个商业业态和6处人才公寓,还有阳光草坪、青来广场、田野露营等公共服务空间。

仅两年时间,“青来集”已入驻杭州邻汇吧、杭州云梯科技、上市公司哈尔斯等企业29家,吸引1000余名青年在这里生活创业,营收突破8亿元。

余村始终把年轻人放在发展的“C位”。今年,《大余村青年入乡指南》正式发布,从政策扶持到实践路径,为青年绘制渐进式入乡路线图;青鸟计划启动,通过深化校地合作、搭建实践基地和创业孵化平台,推动高校青年入乡。余村全球青年发展学院还同步推出专项培养计划,发布五大研究课题,邀请高校与机构共同破解乡村人才短缺难题。

“被乡村看见”的年轻人也为乡村带来无限可能:闲置小屋变邮局,成为余村链接世界的窗口;水泥厂变乡村图书馆,地下一层的国漫主题文创店把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IP引入余村,带来新流量;废弃物中转站变乡音小馆,招引运动嘉年华、越野跑、村BA、徒步等户外活动赛事落地余村……

“两山”理念接续传递,“两山”转化路径不断创新,余村,越来越有生命力。

新老村民 共创乡村新未来

一走进余村游客综合服务中心,就看到醒目的云村民招募宣传屏,不时有游客驻足扫码了解。“云村民是余村2024年发起的一项城乡破圈计划,目的是让更多人零距离感受乡村美好生活,搭建城乡联动的桥梁,促进城乡人才、资源要素双向流动。”俞小平介绍。

云村民能干什么?可以参与云认养、云畅游、云共创、云过节、云社群五大行动,享受认养田园果蔬、畅游景点民宿、打卡乡村活动、共创乡村事业等特有权益,实现“我在余村有点田”、体验“我在余村有点甜”、享受“我在余村有点钿”。

过去一年,近7万人注册成为余村云村民,其中青年占70%以上,超5000人在云端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田。

今年,云村民又有了新玩法:升级云村民共享田园,开展“一米菜园”主理人招募;打造云村民的365天,推出大余村研文旅权益包;搭载青鸟计划、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等,推动云村民项目身份及创业场景的在地转化。

城与乡的边界悄然消失,新老村民的隔阂也在消弭。

余村全球合伙人们联合发起原乡计划,用镜头记录乡村四季,写故事宣传乡村小店;开设“英语角”,新余村人当老师,教原住村民接待外国游客的实用英语;举办“咱村的野生艺术家展”,为原住村民提供展示才华和创意的平台……情感在交往交流中增进,不少沿街居住的原住村民主动拆掉围墙、打开庭院。

新老村民的交融,不仅带来了精神上的富足,更带来了物质上的富裕。“2024年,全村分红316万元,村民人均收入7.4万元。”俞小平说,这得益于余村构建的利益联结机制,原住村民可以拿出闲置的农田、山林等资产或资金入股新余村人的产业项目,以获取薪金、租金、股金。

如今,新余村人数量已经超过原住村民,他们汇聚在一起,在绿水青山间享受诗意盎然的田园生活、书写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放眼全国,无数“余村”正以“两山”理念为指引,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行,向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加速迈进。

余村,未来可期。美丽中国,渐行渐近。

阅读 1

 

【声明】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不以营利为目的,仅供学习与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2001-2026 黑龙江日月峡大森林旅游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日月峡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  查看旧版
黑ICP备2021004085号
基于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