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10多年来,三地始终坚持“一盘棋”思想,将绿色发展与现代化建设深度融合,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协同力度,不断强化联建联防联控,生态环境日益改善,鸟类数量、种类日渐增多,京津冀生态“家底”越来越厚。
6月11日,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布最新鸟类监测数据,近万只夏候鸟已进入保护区繁殖,规模、数量均刷新历史纪录,在此繁殖的夏候鸟种类达42种。
衡水湖地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每年在此停留、中转、繁育的鸟类有数十万只。2024年11月,首次发现白颊黑雁在湖面歇息、觅食。至此,被记录到的野生鸟类达336种。
6月初,东方白鹳、大天鹅、苍鹭结群在天津七里海湿地万顷水面上,时而飞翔蓝天,时而俯冲入水,伴随着芦苇荡漾,勾勒出一幅惟妙惟肖的生态画卷。
经过多年生态保护修复的七里海湿地,早已成为鸟类在迁徙途中栖息、停歇、繁殖的“家”。观察监测数据表明,每年经停七里海湿地的候鸟过境数量由原来的十几万只增加到了五六十万只,今年春季数量已超过25万只。目前,七里海湿地共记录到野生鸟类258种。
北京密云水库日前正式发布2025版《密云水库湿地鸟类名录》。截至今年4月15日,密云水库湿地监测记录到的野生鸟类已由之前的235种增至242种,较上一年度同期增加了7种。野生鸟类栖息地生态功能日益强大,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深刻印证着密云生态系统持续健康向好。
鸟儿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京津冀地区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的重要节点,每年春秋迁徙、停歇的候鸟数量巨大,青头潜鸭、东方白鹳、中华秋沙鸭、震旦鸦雀等多种珍稀、濒危物种频频亮相并安家落户。
斑嘴鸭带领一群幼鸟在衡水湖练习游泳、觅食 周津摄
无论是衡水湖还是七里海湿地、密云水库,珍稀鸟类种群、数量都在不断扩大,栖息环境也在稳步改善。这既是京津冀生态协同保护、协同发展、协同治理的重要成果,也是三地联手共治的一个缩影。
目前,全国共筛选出821处候鸟迁飞通道关键栖息地,京津冀有50处。全国共有野生鸟类1505种,京津冀野生鸟类种数超过600种,约占全国野生鸟类种数的40%。京津冀候鸟有420余种,占京津冀野生鸟类种数的70%。
为让更多野生鸟类拥有舒适的栖息家园和停歇驿站,近年来,京津冀协同推进生态综合治理,实施大规模造林绿化与自然保护地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滨海湿地修复,共同构建了功能完备的区域生态安全屏障。京津冀三地还成立了鸟类等野生动物联合保护工作小组,并制定了联合行动保护方案,建立了野生动物保护长效机制,织密了“安全防护网”,合力为候鸟打造了安全天空、生命之道和绿色通道。
北京印发《北京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北京市鸟类迁徙通道保护工作方案》等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全线贯通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泃河及拒马河,构建了森林、灌丛等六大生态系统,推动重要生态廊道完整性和连通性建设。同时,强化林长制与“22 6”执法协同机制,构建起“行政 司法 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防线,为野生鸟类提供了优良的生存生活繁育环境。
天津重塑河海交汇的生态格局,七里海等四大湿地功能显著恢复,绿色生态屏障初具规模。蓝绿空间超65%,海岸线修复成果突出,形成“湿地、海滩、防护林”复合生态系统,野生鸟类生存环境更有保障。在价值转化上,探索出生态修复、生态农业、生态文旅等多条“两山”转化路径,形成了“生态 ”多元化发展模式。监测数据显示,天津野生鸟类数量由2020年452种增加到2025年475种。
河北持续推进构建以湿地公园、重要湿地为主的湿地保护体系,稳步提升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强化源头治理,开展“护飞”行动,有序推进种群监测,全省野生鸟类达到486种,并打造了10处“鸟类天堂”。白洋淀野生鸟类增加至296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了90种,青头潜鸭数量由个位数增加到285只。2024年,沧州南大港候鸟栖息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王铁军 马晓辉)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