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处引各国觊觎,历几度兴衰,秘重重玄机,至今存议的千年宝库,那应该说,就只有中国敦煌了。
就连它的名字,都众说纷纭。最早是出现在张骞打给汉武帝的报告上,说“始 月氏居敦煌、祁连间”,《 汉书》中的解释是这样的:“敦,大也。煌,盛也。”但现代大多数学者认为“敦煌”的词源不是汉语。应为汉朝以前的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之汉译。也许,这个迷雾重重的开始,就已经预示着,敦煌那不同凡响的特殊命运了吧!
敦煌,这个名字极美,就象上古时代所有的名字,都是无法理解的组合,带着来自天外的神秘。它所演绎的,分明是冥冥手指之下一场千年的安排。在这样一个平凡的夜晚,我们一起走近遥远了的祖先,一起《又见敦煌》。
《又见敦煌》是当今强势女导演王潮歌在继《印象》系列之后的又一大手笔之作,表演方式是情境融入式大型室内情感体验剧,这位以“不做极品,只做绝品”为宣言的艺术家,用行五十步穿越百年,行百步穿越千年,平均一分钟游历二百年的炫速,“穿越式观演”敦煌二千一百年的漫漫长路。
这应当是国内唯一的一部观众以站立行走的方式来进行观看的大型表演了,表演的舞台是分散的、不断变化着的,观众在不停的游走中动用自已的感官去体验、去感受,用心灵去碰撞,并大量运用了现代化声光电科技技术,使观看者被投放到一个立体变幻的、震撼的情景之中,在数个不同的憾人心魄的巨幅场景里身临其境地与演员们零距离接触,恍惚中,不是在看历史,而是成为了所有历史人物的倾听者、陪伴者、见证者。在这个特定的时间节点上,我们与祖先并肩!
剧场中的观众被自动分为了十七个小组,分别进入到十七个洞窟,与不同的人物交谈。演出分为四个区域进行,四个表演区的内容相互牵引,没有时间的界限,只有历史的长流:在迷宫式的剧场中,设置了罕见的超大型联动舞台机械装置、3D影像装置、移动巨幕装置,许多特技效果均属首创,引领观众进入壮观瑰丽的幻境空间。
参加演出活动的演职人员等共计约四百人,
这,就是一部恢宏史诗。
沉沉地黑幕,正如沉睡的历史,一个个与敦煌相依相生的人物透出这黑暗,向后代的子孙们缓缓倾诉,从张骞到相夫公主,从索靖到张议潮,从异域商旅到无知的村民,从米薇到近现代的王道士,他们带着心底最深沉的长啸带着那段曾经的时光重生于这个舞台。
行走在西部万里行的路上,行走在与古丝绸之路的交汇融合中,千年,这个词频繁地在闪现。深深地思索,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它是一个词汇,但比字词更立体厚重,只有两个字,却无人能拈得起只能仰观。这是一段时间,为何却一眼远在天边,一眼又近在眼前?在看似平静的两个字里,却有着摧枯拉朽的风暴在席卷。
《又见敦煌》里,也发出了千年一问:
画外音在不停地追问:一千年究竟有多长?
诗人王维回答:不过一瞬间。春一去,冬一来,一千年就过去啦。
当你俯下身去,捧起一把黄沙,故事就会在你的掌心里。
我是你低头看见的大陆无边
我是你抬头看见的星辰万点
我是你的一瞬间
我是你的一千年
壁画夫人:我的脸黑了 求求你救救我 恢复我的美貌吧!
洞窟壁画夫人哭诉自己的脸与手都因为历史灰烟氧化颜色的黑化而发出的哀诉!
字字血声声泪的哀诉,令人动容与心疼!
国家的衰败,丝绸之路的湮灭,使这个文化宝库渐渐被遗弃在了风沙漫天的大漠之中,痛、痛、痛!!!
出卖文物的王道士
痛入骨髓还在后面。
如果说,找一个真会被唾沫淹死的人,那么肯定就是王道士了。这个原来默默无名的道士,鬼使神差地不仅住在了佛家圣地,而且还在几百个洞窟中,单单选了有藏经暗壁的洞窟长作日常事宜。他打开藏经洞口的那一瞬间,改变了这里沉睡了八百年的五万经藏的命运,也改变了自已的一生,一场痛心疾首的文化浩劫开始上演了。
王道人悔悟祈求上蒼的原谅
王道人及参与搬运出卖文物农民的忏悔
剧中的人物在忏悔,不禁默默在心里去问,那年那月那日那人,心中升起的,到底又是什么?
历史中的一个细节如刺在心,王道士让搬运文物的农民最后还是在脸上身上涂抹了红色,因为如此做事就不会被惩罚了。无知不是愚昧的借口,心智的关闭,是人世间最痛的顽疾。
随着王道士的一声哀祷,村民开始在自己身上涂抹红色以避邪。
后世学术界的拷问:四万券宝藏就这样被你这个王道士给出卖了,你不知道你犯了多大的罪过吗?王道士无奈地回荅:你说,我一个位微言轻的小人物,我还该怎么办啊?孰功孰过,后人爱说啥就说啥吧!咳,黄沙下自有功与过,任其评说吧…
王道士的忏悔
敦煌飞天的出现
最后,飞天的菩萨在剧中原谅了王道士,此剧从另一个角度对其作出了新的评价,肯定了他对莫高窟的尽已力的修护,和无力守护的无奈。
罪,还是功?争论还在继续,也许,还要一个千年。
二千多年的漫漫长路啊,在多少的朝代更迭、民族纷争,大漠狂沙、人间暴行、无人保护中,敦煌,以不可思议的力量,走到我们的面前,已经是一个旷古奇迹了。它的一路艰辛跋涉,一定是有话要说。
因缘流转,王道士已消失在过去的时光里,再也不见,功与过,最终还是在他自已的心中一念,一切已都无法重新来过。而我们要静静地听一听,此处,敦煌隐隐的回声。
又见敦煌,意义不仅是面对历史,更深的意义是拷问灵魂,王道士运走的是有形的笔墨,而做为后代的子孙,更可怕的则是把祖先的精神弃若敝履,这才是文化真正的终结。在敦煌里看到的不应只是慨叹,而更应是警醒,有形早晚都会归于尘土,而无形的精神才是祖先真正要我们看到的,强盛的国家,睿智的后人,才是丝绸之路新的延续,才是文化真正的留存!
附新闻:2019年4月10日,796套海外流失文物回家,为近20年来最大规模中国文物返还。
摄影:刘尚林
编辑:刘尚林、张方译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