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友章、郑志超夫妇在日月峡义工心目中是最受人爱戴和尊敬的,教友章原是七台河市土地局付局长。58岁的他和爱人郑志超退休后,就选择了来日月峡一起做义工。现在,他们都已经70多岁了。
他们是党员
老教、老郑当义工,很多人不理解。在当时有人刚退休就去经商做买卖、或者当顾问,利用余热挣“津贴”。做为中共党员、国家干部他们没有那样做,2002年5月,双双来到日月峡。老教当选为义工大队长,老郑当选为女队队长。为了实现日月峡国家森林公园“为天下老人谋归宿,为未来子孙撑蓝天”的理念,他们奋战在日月峡,一干就是十几年。义工们因为理想而伟大,更因为行动而成功。老教带领义工们战胜风雨严寒,每天晚上睡在帐篷里。他们在搭建的木板房里做饭,坐在露天的长条凳上吃饭。他们用原始的劳动方式,创建出越来越被人们认知的国家森林公园。如今的日月峡拥有独具天成的天文地理相结合的峡谷奇观,日月同辉的左青龙日峰,右白虎月峰,南有南极峰,北有拱北峰。这里拥有着广袤的原始森林,数不胜数的动植物,取之不尽的中草药材,云海奇峰及义工所建造的八大景区……让人流连忘返。可是这里的劳动艰辛和乐趣是用笔墨所不及的。
教友章做为义工首任大队长,在公园的建设中起到身先士卒的作用。他不因为自己的职位高、年纪大只当指挥员,他像年轻小伙子一样哪里需要就战斗在哪里,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公园建设每个工程他都参加过,苦活累活抢先干。他带领大家一起建宿舍、建长廊、清理林地、整修河道、铺草坪、铺大沙川、建百寿路、建亭台……甚至连掏厕所、拌粪便、种菜的活也干过。
在百寿乐园建设中,首先是要清理林地,要把那些不规则、有刺的灌木清理掉。刨下来的树根要拉出去,扎手又扎腿,老教一边指挥一边带头一趟一趟趟往出运。有时遇到下雨,他就把树枝背在肩上往外拖,手上、背上常常扎满了刺,他都是一声不吭地把刺拔下来,仍然和大家一起干。树林里面的灌木密不透风特别热,老教带领着上百名义工在林地里穿梭,边喊着劳动号子,边向外抬着那些清理掉的风倒木、雷劈木。特别是在这一片林子里,有四十年代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砍伐的木材没有来得及运走,木材直径一米多,有的已经烂掉了,有的还可以利用。义工们把好的木头整理出来,做成朽木摆件,放在公园里,作为日本人侵略我国领土、盗伐我们宝贵资源的历史见证。
当时在清理林地时,老教也六十多岁了,可他不服老,跟年青小伙子一样干。在抬一个比较大的木头时,那几个年青人稍稍走得快了一点,老教在用力的时候,一下子疝气病犯了,疼的不得了。他坐在地上,脸色苍白,满脸淌着冷汗。人们把他扶到长廊,帮助他身体倒立,使疝气慢慢地回到原来位置,不疼了,就又去干活。这样的事发生好多次,大家都很心疼他,劝他别再干重活了,可是他从来没有离开过大家,始终坚持在劳动现场。
人们清楚地记得老教第二次犯病的情景,在清理更换植被、整理土地的时候,由于小兴安岭山脉到处都是石头,碰到一块特别大的,就要好几个人抬。老教又冲到队伍里,和年青人一起抬,结果疝气病再次发作了。后来,公园董事长刘尚林先生了解到这种情况后,特意从哈尔滨给他买了三个疝气袋。这样他每天扎着疝气袋坚持和大家一起干,从来不因病休息。
2006年,在建造七柱亭、文曲亭时,需要用草苫亭子盖。原计划需要500捆草,但在实际编织草帘子的过程中,发现草的数量远远不够。500捆草只能打12个4米长的草帘子,仅能苫一层亭盖,还缺9层的草帘子,此时草成了亟需的建亭物资。眼看着工程就要停工了,身为工程指挥的老教着急了,怎么办?去哪打草?谁去打?这可把老教难住了。
老教四处打听,在离公园十多公里的地方找到了草原。为了解决燃眉之急,他立即召开紧急会议,组织发动人员打草。在这关键时刻,陈袖琴、杨宝芬、王延清、梁雪等身强力壮的几名义工,自告奋勇组成“飞虎队”,突击这项艰巨的生产任务。在老教的带领下,他们克服了酷暑炎热,道路泥泞,蚊虫叮咬,运输不便等困难,以忘我的拼搏精神,仅用四天的时间,割下了2500多捆洋草,保证了草亭按时苫上草盖,保质保量的完成了任务,受到公司领导的表扬。
每当提起这件事,老教都自豪地说:“我们这支义工队伍,是经得起考验的、是能够打硬仗的队伍。”在老教的带动下,义工大队涌现出了许多像“飞虎队”这样善于攻克难关的集体和一批可歌可泣的人物。
老教是领导干部,但是没有领导干部的傲气、娇气,在日月峡大家都是平等的。他待人和气、关心每一位义工生活,有的义工家里生活困难,他就拿出自己的工资帮助他们。每一年春节之后回到日月峡,他都要把家里孩子、亲属送给他的好烟、好酒都背到日月峡和义工共享。当大家抽上老教送给他们的烟,喝上老教拿来的美酒,真是其乐融融的一家人,和和美美义工亲。
老教以老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严格要求自己,不搞特殊化。每年春天他和爱人总是很早就来到公园,开荒、整地、耕地、播种。义工们发扬南泥湾的精神,自己开垦荒地、种上苞米、土豆、大窝瓜,栽上茄子、辣椒、大黄瓜。等到大部队都上来的时候,老教又带领大家战斗在第一线。
由于他的模范作用好,所以大家在工作的时候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楞是把一个荒僻的处女地建造成服务设施完善、颇具生态人文景观的旅游胜地。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到古今中外文化的完整合璧、在百米文化长廊中漫步、在书法艺术的书林中陶冶自己的情操;饱尝大自然赐予的附氧离子,领悟人生的真谛!
老教是名副其实的义工大队长,他白天和义工们一起劳动,到了深夜人静的时候,还要认真地总结当天的劳动情况,考虑每个岗位人员安排的是否合理、工程质量是否合格、每个义工的劳动强度是否适应身体状况、吃的饭菜是否合口……当天的情况像过电影一样。同时还要对第二天的工作做细致的安排部署,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还要和上级领导沟通。他每天只睡几个小时的觉,瘦弱的身体,要战胜繁重的劳动强度。老教乐观、善良、不计较个人得失,用博爱与宽容尊重义工们。他的精神感动义工,感动日月峡,他指到哪里,义工们就打到哪里。他是位名副其实的大队长。
日月峡的义工团队由此也受到了有关部门的嘉奖、表彰。教友章做为义工团队的代表,曾经两次去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010年第一次捧回了“日月峡国际风景名胜生态旅游区”的奖牌,第二次又捧回了“日月峡中国最优秀的志愿者团队”的奖状。
管 家 婆
郑志超,原是七台河市税务局退休干部。她来到日月峡后,在担任女义工队长的同时,还主动承担起后勤工作,安排义工们的住宿、伙食等。当时居住条件比较差,会战刚开始的时候,公司调拨了一些被褥,不够用,有的义工还要自己带被褥,很不方便。后来,郑志超发动每一位义工捡拾游客丢掉的塑料瓶子,一年下来近万元的收入,经过请示领导留给义工做更换被褥资金,这样就解决了义工住宿难的问题。她还把公司淘汰的旧被褥收集起来,经过拆洗、拼接做成床垫,这样即节省大笔资金,又解决了山上义工们的床褥换洗问题,改善了义工居住的条件。经过不断的努力,现在义工来到山上就不用自带被褥,也不用交住宿费了。
老郑还把义工们扔掉的、破旧的手套全部捡回来,洗净缝好,以备缺时再用。人们送给她一个美称“日月峡的管家婆”。在这方面所有的义工都很感激郑志超,她关心人、体贴人,义工们把她当成家人,都亲切的叫她“大姐”。
后勤的工作琐碎繁多,也很辛苦。大姐领着武秀文、朴淑云等上了年纪的老太太,力所能及的活她们都冲上去。当时地里的活没有固定的人员,活多时就临时调人。没有雨休时间,没有工作服,没有任何的待遇,只有无休止的劳动。她们扫院子、拆破烂、扎架条、做被褥、打扫室内卫生,帮助男义工拆洗被褥:农田的活也去干,打茄叶、掐西红柿尖,帮助食堂去地里摘菜,豆角、茄子,西葫芦、苞米、萝卜、葫萝卜,从地里往回背菜又重又累,气喘吁吁的说不出话。雨后进地,又是一身水一身泥,衣服、鞋回来全是湿的。大姐怕大家没有菜吃,稍有点时间就帮义工们搞福利,买点水果、新下的黄瓜、西红柿、梨、苹果等分给大家吃。因为活儿太忙,大家没有时间去市场购买。
大姐肾脏不好,每天都要吃药,她一边服药,一边坚持工作。自从来到日月峡,她明白一个道理:生活中出现一些疾病,其实是好事,然后开始重新认识自己,认识这个轮回。在日月峡,她处处为别人着想,多行善事,边劳动,边修心养性。这个有正知正念的大姐,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点灯整理账目,工作认真负责,从不马虎对待。后勤管理井然有序,院子里没有一点白色垃圾,废物全部回收。她善于做义工的思想工作,义工们不管谁有什么事都愿意和她唠唠。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义工们的知心人。
在工作中,难免与义工姐妹们产生磕磕碰碰。她也经常反醒自己:说话是否语气重了,伤人没有,安排工作有没有不合适的地方。她善于听取不同意见,不计较个人的得失。有位姐妹误会了她,经常给她出难题,有时用尖酸的语言刺激她。大姐没有斤斤计较,多次找这位义工谈心,工作中照顾她,生活上帮助她。由于大姐的真心相对,感动了那位义工姐妹,主动向大姐道歉:“我再也不气你啦,愿你长命百岁。”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这对老夫妻用爱拥抱日月峡,传播着正能量,拥有正思维。他们是日月峡人的优秀代表,是义工们的领头雁。 (作者:阮书慧 编辑:毕桂荣 照片提供:王克力)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