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En | Jp | Ru 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  添加到桌面
 
 
正文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日月峡新闻 > 总部动态 > 正文

《弟子规》详解(Ⅲ)第四讲:入则孝-2

媒体:原创  作者:日月峡
专业号:日月峡 2018/4/25 19:28:38

课程:《弟子规》详解(Ⅲ)第四讲:入则孝-2

——2013年春节森林瑜伽养生讲习班传统文化课程

主讲:刘尚林

内容:

1、子女应该做到的八件事情(2)

2、尊亲的礼节和规矩

QQ截图20180425172431

《弟子规》详解--04—入则孝-2.wma文件腾讯微云下载

《弟子规》详解--04—入则孝-2.mp3文件腾讯微云下载

第四讲:入则孝-2

下面学习“居有常,业无变”。

居有常,业无变

【注释】

居,是指居住,指日常起居的礼节;常,是指固定不变;业,指所从事的事业,如学业、职业等;无,不要。

【译文】

这句话讲的就是平时起居作息,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相关引申】

这里的“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居住的场所要固定,不要经常搬来搬去;二是引申为“起居有常”,起居作息要有规律。

居住的地方为什么要固定呢?因为经常搬家容易人心不定。“居有常”不仅可以让我们不浪费时间,而且帮助我们心安定。安定的心可以生智慧。

起居有常,一个人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就健康。以法于阴阳的规律,循着天时而作息,这叫有常。《易经》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的生活行为要效仿天,天的运作非常有规律,日月星辰、四时寒暑,一点也不会紊乱。君子的生活行持也应该像日月星辰、四时寒暑一样自强不息。

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居有常、业无变”,是可以针对不与父母同住的情况讲的。大家看《弟子规》安排得多有条理,先告诉大家和父母同住应该怎么样,再告诉大家不与父母同住的应该怎么样,简单讲,不要轻易地改变自己的住所,也不要随意改变自己的职业,以免父母担忧。

近年来,我一直在考虑这个“业无变”,从字面上看是不要改变自己的学业、职业、事业,那么我们从更深层次理解这个“业无变”,就不仅仅是为了解除父母担忧的问题,说到底是圣人给我们指明了一个人生成就的捷径,正如我们经常给大家讲的:法贵专精,从一而终,一门精进。

综观古今中外那些著名的大成就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几十年锲而不舍地下工夫,为此才会有相当的成就。

像我们知道的水稻大王袁隆平,原来一亩地产几百斤,现在都是超千斤的;数学家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波兰科学家居里夫人放射性元素的发现,莱布尼茨二进位制的发现,导致20、21世纪翻天覆地的变化等。孔子的儒学、李耳的道学、释迦牟尼的佛学、耶稣的博爱、富兰克林飞机的发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等。他们都是一门精进,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历史上,周文王能够推翻商纣,得益于他的重要军师姜子牙,也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姜太公。

姜太公是怎样进入周文王眼球的呢?大家都知道有个歇后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说的是姜太公受师父之命,下界帮助文王。但他觉得自己年逾七十,又和文王没有交情,很难获得文王赏识。于是他在文王回都的途中,坐在渭水边,拿着没有鱼饵的直钩的鱼竿,离水面3尺高,整天在那儿坐着钓鱼,嘴里还自言自语:“负命者上钩来!”

别人看了暗暗发笑,他却一本正经地说:“愿者上钩来!”有人讥讽道:“像你这样钓鱼,别说三年,就是一百年,也钓不到一条鱼。”姜子牙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曲中取鱼不是大丈夫所为,我宁愿在直中取,而不向曲中求。我的鱼钩不是为了钓鱼,而是要钓王与侯。”

实际上,姜子牙名义上是在钓鱼,实际上是在等周文王。周文王见了,觉得他是个奇人,于是主动跟他交谈,这才发现这是个有大用之才,就招入帐下。后来姜子牙帮助文王和他的儿子武王推翻了商纣统治,建立了周朝。

姜子牙坐在那儿,年逾古稀,胡子都花白了,到底还是达到了他人生的愿望,辅佐了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了周朝,这是个了不起的人。看他的一生,也是大智若愚,人人看他愚不可及,但他一直都坚持做下去了。

我去美国受到了启发,人的一生不可能做太多的事情。我在那儿看到比较多的是美国的麦当劳的广告。这个广告,从乡村到城市,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知道麦当劳的发展速度吗?现在是平均每3个小时就有一家麦当劳在世界各地诞生,麦当劳速食店现在已遍布世界了。

还有美国的肯德基更有意思。这一只鸡飞遍了全世界,不仅美国本土有,中国也不少。

还有可口可乐,绝大多数人都喝过。

可口可乐,由美国生产的一类含有咖啡因的碳酸饮料,不仅是全世界销量排名第一的碳酸饮料,而且也是全世界最著名的软饮料品牌,在全世界拥有48%的极大市场占有率。

我想,在这一生当中,你能够矢志不渝地坚持在你心中这个理念,就可能对人类社会的进展发生重大的作用。

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可以窥探宇宙的秘密,震惊了全世界;荷兰科学家斯诺尔首先发现了光的折射定律,笛卡尔提出了微粒学说,波兰哥白尼提出了日心学说等。

布鲁诺的故事更是感人至深,一生当中坚持一件事情,直至用生命来捍卫心中的尊严、念头。

乔尔丹·布鲁诺,生于1548年,意大利思想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并把它传遍欧洲,被世人誉为是反教会,反经院哲学的无畏战士,是捍卫真理的殉道者。

1592年,他由于批判了经院哲学和神学,反对地心说等被捕入狱,最后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他的主要著作有《论无限宇宙和世界》《诺亚方舟》等。

布鲁诺信奉哥白尼学说,成了宗教的叛逆,被指控为异教徒并被革除了教籍。他长期漂泊,四海为家,用他的笔和舌毫无畏惧地积极歌颂哥白尼学说,无情地抨击官方经院哲学的陈腐教条。他以超人预见,丰富和发展了“哥白尼学说”。他在《论无限宇宙和世界》这本书中,提出宇宙无限的思想,他认为宇宙是统一的、物质的、无限的和永恒的……布鲁诺进而指出,在太阳系以外还有无以计数的天体世界,千千万万颗恒星都是如同太阳那样巨大而炽热的星辰。这些星辰都以巨大的速度向四面八方疾驶不息,它们周围也有许多像我们地球这样的行星,行星周围又有许多卫星。生命不仅是我们地球上有,也有可能存在于那些人们看不到的遥远行星上……布鲁诺以勇敢的一击,将束缚人们思想达几千年之久的“球壳”捣得粉碎。

天主教会在公元1592年5月23日逮捕了布鲁诺,囚禁在宗教裁判所的监狱里,接连不断的审讯和折磨长达8年之久。一切的恐吓利诱都丝毫没有动摇布鲁诺相信真理的信念。天主教会绝望了,他们凶相毕露,于1660年2月17日判处布鲁诺火刑。

刑前,侩子手举着火把问布鲁诺:“你现在放弃你的学说还来得及。”布鲁诺大义凛然说到:“在真理面前我半步也不会退却。”布鲁诺满怀信心地庄严宣布:“黑暗即将过去,黎明即将来临,真理终将战胜邪恶!”

最后他高呼:“火,不能征服我,未来的世界会了解我,会知道我的价值!”

52岁的布鲁诺在熊熊烈火中英勇就义了。伟大的科学家就义了,但真理是不死的。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29年后,即1889年6月9日,在布鲁诺殉难的鲜花广场上,人们树起了他的铜像,以作为对这位为真理而斗争宁死不屈的伟大科学家的永久纪念。这座雄伟的雕像象征着为科学和真理而献身的不屈战士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如果大家有机会去意大利,建议大家到罗马鲜花广场,一睹布鲁诺雄伟雕像,追忆、感受教堂里的钟声仍轰鸣着的:“火,不能征服我,未来的世界会了解我,会知道我的价值!”

我曾去意大利鲜花广场,在这个雕像前矗立很久。这个声音一直到现在也还是在轰鸣着……在公元2000年时我写下了一句“真理哪怕三百年”,就是从这儿来的。

人的一生当中坚定一种信念,宁死不屈,这对后人的教育,对这个世界的进步有着更深的作用。

所以我想,“业无变”,我们一生当中坚持做好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就会做到极处,就会做出成绩来。

《弟子规》为小辈儿规定得很细致,接下来进一步细致地阐述和规定了小辈儿面对长辈所应持有的礼节和要遵守的规矩。我们先来学习:“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注释】

擅,就是擅自主张,任性而为;茍,就是如果的意思;子道,为人子之道;道,是道理、法则的意思;亏,是亏损、欠缺。

【译文】

这几句话的意思就是:事情即使很小,也不要由着性子胡来;如果胡来的话,你的道德品质就会出毛病,就不合乎为人子女的道理了。

【相关引申】

子道亏,子,就是做小辈儿的,做子女的;亏,亏欠,有点做得不够。事情虽然很小,你按照自己的想法,不和任何人打招呼,也不征求意见去做了,这在情理方面是有亏欠的,叫“子道亏”,不是做小辈儿的最好方式。

为人子女之道亏损了,特别是孩子小的时候,自己的想法、主观意识往往不成熟,容易造成不良后果。所以对父母,我们要常常进行报告、请示、打招呼。当我们能够培养出处处以父母为重,以大局为重,顾及到父母,顾及到大局的心时,孝心就慢慢养成了。

《弟子规》“入则孝”这部分,主要是孩子在家里如何对父母的一面。“孝”本身是一个整体,它是道,道就是整体的。对父母如果不孝、不亲、不敬,不理不睬,那就离道远了。如果什么事情都能以父母为重,做什么事情都能够顾及到父母,那么这个孝心就逐渐养成了。

孔老夫子的弟子颜回,是夫子最赞叹的学生,他一生就奉持“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四句是讲:凡是不符合礼仪规范的不道德行为,不能去看,不能去听,不能去说,更不能去做。哪怕是再小再细微的事情,我们都要处处依礼而行。这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修持功夫。如果平时起心动念,生起了私心,往往就会把自己的良心覆盖了,所做的事情循着自己的欲望而亏欠了天理,因为小事积累起来,就会造成道德的大亏损。

三国的时候,刘备临死前,对儿子刘禅不放心,除了把他托付给丞相诸葛亮,还写了一封信来教育他。信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这是说不要因为事情只是“小恶”而去做,别因为事情只是“小善”而不做,只有贤能和品德高尚,才能够让别人信服你。告诫刘禅要积善兴德,励精图治,注重贤能,建设蜀国,恢复汉室,完成遗志!

后来,刘禅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蜀国还没有大的失误。诸葛亮死后,刘禅开始宠信宦官,逐渐放纵自己,最终蜀国被曹魏灭掉,刘禅也成了俘虏。

这段讲的是:不要因为小事而造成道德的大亏损。这亏损不仅仅是自亏、家亏,最后到国亏,这是会影响更多的人的。

古圣贤为什么都是讲这些小的故事,并且不厌其烦地去讲?我想,小事、小道理当中,能看到道的整体规律。这是最重要的。我们的一生也没有那么多炸碉堡、堵枪眼的事情,也没有那么多惊心动魄当英雄的事情,更多的是在这些小的方面,着手,着眼,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注释】

私藏,就是私自藏起,占为己有;亲,在这里指的是父母亲。

【译文】

上面两句话讲的是:东西虽然小,也不能偷偷私藏起来;如果私自藏东西,父母会感到伤心的。

【相关引申】

“亲”在这里翻译成“父母”。这句话是说,孩子小的时候经常会喜欢随手拿东西,藏匿东西,背着父母不让父母知道。当父母发觉了,他们会很伤心。

父母所伤心的不是你把那个东西拿走了,东西并不值得稀罕,关键是你的孝心,背着父母做是不孝。孝心已经被你这一己私利破坏了,这是让父母最难受、难过的地方。所以你要拿去偷偷地私藏了,父母亲会伤心的。

俗话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在孩子小的时候要经常告诫孩子“物虽小,勿私藏”,不可以拿人家的东西。如果不告诉他,他会以为拿人家的东西是应该的。厉害的是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可能会不择手段去偷、去抢自己想得到的东西。所以培养孩子的不贪是培养他的廉洁之心,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下面这一段“陶母退鱼”的故事,对我们也是很有启发的。

讲的是陶侃,他是东晋有名的贤臣,从小就勤奋好学,人品极好。

陶侃长大后,担任了管理渔业的小官。这一年,他托人带回家一坛腌鱼孝敬母亲。没想到母亲却把鱼原封不动地让人退回去,并且给他写了一封信。

信中说:“你是国家的官吏,怎么能用公家的东西孝敬母亲呢?虽然只是一坛腌鱼,但也是为政不廉啊!”

陶侃深深记住了母亲的教导,从此他勤政为民,两袖清风,最终成了晋朝著名的清官。

廉洁是要从小的时候培养的。古代讲“举孝廉”,这里的“孝”与“廉”是衡量一个人能不能为国家服务的标志。“孝,德之本”,做人的本在孝。“廉”是做事之本。有廉洁的时候,他在办事当中才不会图谋自己的私利,才能大公无私,把事办好。所以做人做事的根本就在孝与廉,这两者是一体的不能分开。

晚清名臣曾国藩能做官,就是因为这个“廉”字。

道光十八年五月,大清帝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鸦片战争一触即发,国库亏空,民不聊生,大清国的最高统治者道光皇帝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就在这个时候,在翰林院实习期满的曾国藩,正在忐忑不安地等待道光皇帝最终的面试。翰林院主要负责编修国史,为皇帝讲解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等。曾国藩尽管每天照常去翰林院值班,可等来等去就是不见吏部的引见通知。曾国藩心里清楚,期满该引见的庶吉士(这是一个官名,亦称庶常,是中国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科举进士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目的是让他们可以先在翰林院内学习,之后再授予各种官职,情况有点像现在的见习生或者研究生),只剩下自己,这是没有送礼的结果。吏部不上报,皇上又日理万机,如何能知道还有一名该引见的庶吉生没有引见呢?但自己手里的银子已经一文不剩,哪有钱请客呢?

4月16日,吏部通知引见的文书终于下到翰林院,引见的时间是次日午后。第二天午后,曾国藩跟在两部堂官的身后,小心翼翼地走进圆明园中的勤政殿。

道光皇帝已升座多时,两部侍郎进殿后先跪倒在地,曾国藩也急忙跟着跪倒。依照惯例,道光皇帝先把曾国藩的履历看了看,然后随口说一句:“曾国藩,你抬起头来,朕有话问你。”

曾国藩急忙抬起头来,心里却是怦怦大跳。他虽眉清目秀,但偏偏长了一对三角眼。道光皇帝对长三角眼的人素来反感,认为这种人非婪即狠,难成大器。

“曾国藩”,道光皇帝忽然开口问道:“你给朕说说,做官的第一要义是什么?”

曾国藩略微思索后小心地回答:“学生以为做官的第一要义无非是个‘廉’字。”

“嗯?”道光一愣,接着反问:“持平公允不重要吗?比方说你断官司,不持平公允,怎么能服人呢?朕交办的事如何能办好啊?”

曾国藩低头说:“皇帝教训的极是,但学生以为做官以不要钱为本,官员不廉无以持平,不廉更难谈公允。”

道光皇帝想了想,又问:“曾国藩,你到地方上去做知县,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呀?”

曾国藩提高了声音说:“开民智与清诉讼,当是重中之重。”

“这倒新鲜!”道光皇帝笑了笑,用手指着曾国藩说:“放着钱粮不管倒要开民智,你给朕说说,为何要先开民智啊?”

曾国藩连忙说:“开民智是为了让百姓懂法、守法。民智不开,百姓势必愚昧,地方上的治安断难良好,而钱谷都是有记载、有数字的东西,早晚清理效果应该一样。”

“照你所说,百姓知法才能守法。朕问你,乾隆朝和珅位至将相,参与制定了许多法令,可到头来他仍然犯法,这应该怎么解释呢?”

听了这话,曾国藩是全身一抖,额头冒出冷汗。他强迫自己镇定下来,思索了一下说:“犯官和珅知法但目中无法,眼里只有银子,官员不廉已是犯了王法,祸灭九族当是他咎由自取。从古到今,官员堕落贪字开始!”

道光皇帝不再言语,提笔在曾国藩的履历上批了一行字:“面相不雅,答对却明白,能大用,即日起实授翰林院检讨。”从此以后,30岁的曾国藩成了清朝的实缺从七品官员。后来,曾国藩就是沿着这条仕途之道,十年七迁,升至总督,官居一品。

这个事例说明,一个“廉”的理念,成就了曾国藩的仕途之路。

“勿私藏”,一来是不贪,二来是即便有时候是属于你自己的东西也不要自己享受,应该懂得付出,培养孩子有一种慷慨的态度。

假如孩子想到东西仅仅只希望自己吃,那他的心胸会愈来愈狭窄。施比受更有福,“财散则人聚”,人要慷慨才能赢得人和,人和事业才会有所发展。

有的家长特别注意孩子的这种慷慨,比如说,给他一把糖,她会告诉孩子,去把这糖分给其他的小朋友吃,这样才是好孩子。孩子听话的,看见其他的小朋友过来,就马上把手里的糖块拿出来分享。这个小动作看起来很简单,但它培养一个孩子能和四周的人建立一种和谐关系,这是基础。

有的孩子不行,你给他糖,再从他那要出来,很难很难,要么说3岁看老呢。从小看到老的话呢,就这么一个动作就可以看出来,这孩子嘎,从他手里要出东西很难。这样发展下去,长大私心也是很重的,他会把所有的一切都看成是自己应得应分的,不会拿来和别人共享,这样他的人缘相应也是要差的。

为什么有的孩子人缘特别好?好的人缘是靠舍出来的。有好的人缘,大家喜欢和你在一起,喜欢帮助你,这就是施比受更有福的道理。你不去施舍,你不去把糖块分给别的孩子,别的孩子也不和你玩,你自己抱着那一包糖谁都不理,就会成小小的孤家寡人。

这是说要从小培养孩子做人的道理。我们大人出现的一些喜欢占便宜的想法,也要挖挖根源。

在这方面,我们要向历史上的杨震学习。杨震是什么样人呢?为什么要学他呢?

东汉的时候,有一个人叫杨震。

他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儒臣,为官非常清廉。当时他任东莱太守,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举荐了一个叫王密的读书人当昌邑令。

这个人很感激他,晚上来拜访,悄悄地带了一些黄金送给他。

杨震说:“你这样做是很不理解我啊!”王密说:“没有关系,现在绝对没有人知道。”

杨震说:“怎么会没人知道?天知,地知,你知,我也知。”这里边讲的天知更厉害。大家相信这样一句话:人在做,天在看。

王密听了之后,心生惭愧,走了。

因为杨震的清廉,所以这个榜样也传给了他的子孙后代。他的儿子杨秉、孙子杨赐、曾孙杨彪,统统做官做到三公的位置。他当时没有贪这些黄金,但是赢得的是更大的功德和福分,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除了福报的回报,更重要的是德行的榜样。所以我们也要给孩子做好榜样。

“勿私藏”这一句进一步引申,就是对于公物也要爱惜。公物不能拿来自己私用,这也是很重要的。

公物是谁买的?从纳税人那来的。纳税人的钱归属国家所有,属于13亿人。公物,一把椅子甚至任何一个东西、物件,它有数亿的主人。所以你偷了这个东西,就是欠了数亿人的债,以后当牛做马也还不了。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初步理解了“事虽小,勿擅为;物虽小,勿私藏 ”的道理。那么《弟子规》接下来又提出来哪些小辈应该遵守的规矩呢?而这些规矩的背后还隐藏着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注释】

好,就是喜欢;力,是尽力;具,是具备、准备;恶,是不好,讨厌;谨,就是小心谨慎;去,是去除。

【译文】

这几句话讲的是:父母所喜欢的事物和行为,子女要尽力为他们做到;父母所讨厌的事情或行为,子女要谨慎地为他们去排除,小心改正。

【相关引申】

亲所好,力为具”,是指小辈儿要尽量满足长辈的喜好。这在古代是孝道的最基本要求。在我国历史上传颂不衰的“二十四孝”中,郯子“鹿乳奉亲”的美德一直被视为楷模。

郯子,己姓,子爵,春秋时期郯国国君,是古代的一位大孝子,对父母特别孝顺。历史文献当中有关他的记载已经无法考证,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就是郯子从小就十分孝顺他的双亲。

父母的年纪大了,身体不好,眼睛也看不见东西了。郯子听说鹿乳对恢复视力有好处,他决定想方设法取得鹿乳。

郯子来到山上,却无法靠近鹿群。于是,郯子买了一张鹿皮,披在身上混进了鹿群中。

郯子的耐心获得了回报,终于有一天,他得到了鹿乳。经过一段时期的治疗,郯子父母的眼疾被治好了,身体也一天天强壮起来。

郯子念念想到父母生活的不便,时刻体恤父母的艰辛,是一个真正至孝之人。郯子的孝顺,给双亲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快乐。

从此,郯子的贤名不胫而走,人们慕名而来,纷纷拜郯子为师,学知识,学做人。有的人为了求学的方便,干脆就在这里住了下来。孔子也曾经来此住过一段时间,接受郯子的教诲。

人越聚越多,郯子的家乡由乡村变成了城镇,又由城变成了邦国,就称作郯国。当地的人们都一致推举郯子做了郯国的第一任国君。

郯子的仁孝之德,历来为海内外称道。

这样的故事,从古至今是数不清的。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在古代的确有很多人是这样去做的。《弟子规》中看似很简单的话,都是历史发生的事件归纳整理出来的。

“亲所恶”的“恶”是多音字,这里读“wù”,厌恶的恶。

尊亲和长辈所喜好的,小辈应该尽力去办到,就是“力为具”,尽力办到。如果尊亲和长辈所厌恶的一些事情,讨厌的、不喜欢的事情,不接受的东西,我们小辈人就赶紧把它丢弃。“谨为去”,去就是放弃的意思,这也包括我们一些不好的习惯和习气。

下面介绍一位伟人的故事:朱德戒毒。

我们大家都知道,朱德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波澜壮阔的一生。朱德同志参加革命70年,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几个历史时期,经历过许多磨难和险境,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深受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爱戴和崇敬。毛泽东同志称赞朱德同志是“人民的光荣”。这是党对朱德同志的最高评价,也是人民对朱德同志的最高评价。

但是我们很少知道他戒毒投奔革命的故事。

朱德出生入死,劈杀勇猛,从低层普通士卒蹿升,在军阀部队混成了模样,然而他不愿意就这么浑浑噩噩下去,不要这糜烂于血火之中、尸骨堆之上的荣华富贵,他要寻找共产党,成为这个组织的一员,走一条振兴民族和国家的有意义的人生之路。

决心已定,朱德脱掉了军装,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军阀部队,去走一条救普天下劳苦大众的革命道路。

他来到上海,除了寻找党,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找个医院去戒毒。

找医院戒毒几乎不用费多大周折。朱德来到法国圣公医院戒鸦片烟。刚开始进入前期戒毒,朱德一直是靠鸦片入眠的。断了鸦片,顽强的失眠症开始发作。朱德以阅读来抵挡漫漫无眠之夜,他找来许多宣传进步思想的书籍,特别是《共产党宣言》等宣传工人运动的书刊,翻阅着,心中豁然一亮。

他开始明白中国工人运动是由共产党领导的,各地的共产党小组正在蓬勃发展,而中国共产党一年之前已经在上海成立了中共中央局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中共中央局总书记。看来,列宁领导的苏俄式革命有可能在中国迅猛地卷起。朱德非常兴奋,对苏俄式的赤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的“不劳动者不得食”的精神极为欣赏和赞同。

失眠使朱德成为读书狂。以前朱德也尝试过戒毒但没有成功。他能迎着枪林弹雨而上,却是经不住毒瘾的袭击。军阀部队,“双枪”齐放,朱德不可能不这样。毒瘾上来之时天昏地旋,难以抗衡。这次朱德下决心戒毒恰是与一个崇高的愿望相联系,脱胎换骨、抽筋吸髓,再痛苦也要坚持挺住。进入戒毒的攻坚阶段了,朱德背水一战。经过一周天旋地转的戒毒煎熬,结果是柳暗花明,朱德昂首走出了法国圣公医院大门,像是换了一个人似的。

值得注意的是,是“亲所恶,谨为去”,而不是“亲所恶,定为去”。“谨”是要谨慎小心地去,这里有个选择的问题。子女孝敬父母并不等于无条件地服从父母,父母所讨厌的坏毛病一定要改掉,父母所讨厌的东西,父母所不同意的事情,不一定全都要因为父母所恶而放弃。应该考虑清楚再放弃,因为父母可能局限于自身的学识、眼光,对子女所喜欢的东西,所做出正确事情加以阻拦。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说服父母,坚持己见。如果“唯父母之言是听”“唯父母之命是从”的话,就像孔子说的“过犹不及”,这样就“过”了。

下面我们学习:“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注释】

这里面贻,是遗留、留给的意思;忧,是担心忧愁;羞,在这里是羞愧、丢脸。

【译文】

上面这两句话讲的是:子女身体受伤,会带给父母忧愁;子女品德缺损,会带给父母羞辱。

【相关引申】

要爱惜身体,遵守道德,因为身体有了伤痛会让父母担心;道德出了毛病会让父母亲丢丑。

小辈人身体如果受伤了,那么谁最担心呢?是父母最担心,就是会让尊亲和长辈担忧。我们的德行方面如果有了污点,谁会蒙羞呢?父母亲。在这里,父母亲喜欢的我们要尽力去办,父母亲不喜欢、讨厌的,我们就要把它放弃。我们身体受伤害了,父母亲担忧。我们道德方面、品行方面有了污点,那就会让尊亲长辈蒙羞。

许多人以为只要把父母照顾好了,就是孝敬父母。但是《弟子规》从另一方面告诉我们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如果我们自己受伤了,或者自己品德有问题,也是不孝。

这是为什么呢?古人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是说,我的身体,我的头发,我的皮肤都是父母给的,如果我要孝敬父母,首先应该善待自己,好好爱护父母给的这个身体,这才叫孝心。

古人很重视这些方面,比较典型的是“子春论孝”的故事。

《吕氏春秋·孝行览》里面记载:曾子的弟子乐正子春,下堂时伤了脚,伤愈后几个月不出门,面带忧色。

其弟子问其缘故,他说:“天生的,地长的,人是其中最伟大的。父母完整地生了儿女,儿女应完整地归还天地,这才算是尽孝。不让自己身体受损伤,不使自己外形有缺漏,这才算是完整。如今我忘了孝子之道,故脸有忧愧。”

这就是“身有伤,贻亲忧”。万一身体受伤了,父母会担忧的,叫父母担忧就是不孝。

“德有伤,贻亲羞”,如果品德有污点,孩子也许沾染上很不好的毛病,如小偷小摸、赌博等,有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会让父母、长辈蒙羞的。你自己干坏事,不仅本人要遭到别人的白眼,遭到大家的唾弃,而且大家还会说一句“养不教,父之过”,还有更俗的话,叫“有人生,没人教”。这些话都是骂到父母身上的,所以千万不能胡来。

董卓是东汉末年的军阀,他带领军队来到国都,废掉了皇帝刘辨,另立刘协为傀儡皇帝,并从此独揽朝政。

董卓专政期间,对朝廷中的大臣肆意杀戮,对天下的百姓任意欺凌。

结果他的暴行引起了人们的愤怒,朝臣王允等人联合起来,利用美人计一举将他除掉。

董卓的恶行使其家庭也受到了牵连,连年迈的父母也因此受到株连。当时他的母亲已经90多岁了,也被依法处死,实在是可悲啊!

如此说来,真正的孝敬父母,不仅要爱惜自己的身体,还要洁身自好,远离各种坏习惯,不要沾染坏毛病,这才叫真正的孝敬。

孟子是这样讲的:“事孰为大?事亲为大。”侍奉父母,人生第一大事。“守孰为大?守身为大。”守护什么为大呢?守住自己的身、名节最重要,绝对不能做出违反道德,违反法律的事情,让父母难堪。

当我们的行为不符合道德,父母蒙羞,家人也蒙羞,甚至连下一代也有可能蒙羞,正所谓 “一失足成千古恨”。这就是“德有伤,贻亲羞”的道理。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入则孝”十六条(32句,96个字),讲的都是小辈对长辈要孝和顺的具体做法。

作者:刘尚林

制作:王克力

编校:王丽华

相关链接:

《弟子规》详解(Ⅲ)第一讲:绪论

《弟子规》详解(Ⅲ)第二讲:总绪

《弟子规》详解(Ⅲ)第三讲:入则孝-1

阅读 5163

 

【声明】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不以营利为目的,仅供学习与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2001-2026 黑龙江日月峡大森林旅游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日月峡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  查看旧版
黑ICP备2021004085号
基于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