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En | Jp | Ru 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  添加到桌面
 
 
正文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日月峡新闻 > 总部动态 > 正文

《弟子规》详解(Ⅲ)第三讲:入则孝-1

媒体:原创  作者:日月峡
专业号:日月峡 2018/4/22 15:35:21

课程:《弟子规》详解(Ⅲ)第三讲:入则孝-1

——2013年春节森林瑜伽养生讲习班传统文化课程

主讲:刘尚林

内容:

1.孝敬父母的四项基本要求

2.子女应该做到的八件事情(1)

QQ截图20180420100358

《弟子规》详解--03—入则孝-1mp3文件腾讯微云下载

《弟子规》详解--03—入则孝-1wma文件腾讯微云下载

第三讲:入则孝

我们今天要学的“入则孝”,一共有 56句168字,是正文的第一篇。

“入则孝”,顾名思义就是在家里要懂得孝敬父母。为什么要孝敬?因为孝是道德的根本,也是圣人教化大众的根本。圣人明示宇宙万物与我是一体的,我与一切事、物都是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这是大家从学习《弟子规》开始就要扎根在心里的一个基本观点。也就是说,我们学习《弟子规》,就要懂得什么是道,懂得一体的观念,这样你做事的时候才能有全局观念。

孝,是道;道,是一体的,是一个统一体。孝这个字就代表一体:从时间上说,近的父母跟儿女是一体;展开讲,过去遥远的祖宗与未来无尽绵延下去的子孙也是一体;从空间上说,整个宇宙十方都是一体。

“入则孝”,这个“入”字可解释为入手处,也可以解释为作为弟子的入门点,成为圣贤的入手点。这个入手处,就是从孝道入手,培养我们一体的爱心。学孝,首先要知道为什么要孝,要知恩报恩,懂得念父母的恩德,善事父母。

婴儿历经十月怀胎的过程,出生以后数不清次数的生病,都是父母半夜三更地带着孩子去看医生。多少天的担心,生活的压力,教育的重责,时时都压在父母的身上。

当你能做到《弟子规》里面的一条,你就是尽到了一份孝心;当你把《弟子规》完全做到了,你的孝道就圆满了。当我们起了知恩的心时,要懂得进一步报恩。光知不报不完整,知恩后“报”,这是最重要的。

《史记》里记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下面我们就给大家讲讲道德始祖——舜帝的故事。

舜,是中国古代的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虞氏,史称虞舜。传说黄帝以后,先后出了三个很出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名叫尧、舜、禹。他们原来都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后来被推选为部落联盟的首领。那时候做部落联盟首领的,有什么大事都要找各部落首领在一起商量。

尧年纪大了,想找一个继承他职位的人。有一次,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领来商议。尧说出他的打算后,有个名叫放齐的说:“你的儿子丹朱是个开明的人,继承你的位子正合适。”尧严肃地说:“不行,这小子品德不好,专爱跟人争吵。”另一个叫灌兜的说:“管水利的共工,工作做得挺不错。”尧摇摇头说:“共工能说会道,表面恭谨,心里是另一套。用这号人,我也不放心。”

这次讨论没有结果,尧继续物色他的继承人。有一次,他又把四方部落首领找来商量,要大家推荐。到会的人一致推荐舜。尧点点头说:“哦!我也听到这个人挺好,你们能不能把他的事迹详细跟我说一说?”

大家就把舜的情况说了:舜的父亲是个糊涂透顶的人,人们管叫他瞽叟。舜的生母早就死了,后母很坏。后母生的弟弟名叫象,傲慢得没法说,瞽叟,也就是他的父亲,却很宠他。舜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待他的父母和弟弟都很好,所以大家认为舜是个德行好的人。

“百善孝为先。”舜已闻名天下,四方群臣都推荐舜。尧听了挺高兴,决定考察一下舜,他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还替舜修了一个粮仓,分给他很多牛羊。舜的后母和弟弟看了,又是羡慕,又是妒忌,和瞽叟一起用计,几次三番想暗害舜。

有一回,瞽叟叫舜修补粮仓的屋顶。当舜用梯子爬上仓顶的时候,瞽叟就在下面放起火来,想把舜烧死。舜在仓顶上一见起火,想找梯子,梯子已经叫他父亲给撤掉了。幸好舜随身带着两顶遮太阳用的笠帽,他两手拿着笠帽,像鸟张翅膀一样跳下来。笠帽随风飘荡,舜轻轻地落在地上,一点也没有受伤。

瞽叟和象并不甘心,他们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后,瞽叟和象就在地面上把一块块土石丢下去,把井填没,想把舜活活埋在里面。没想到舜下井以后,在井边挖了一个孔道,钻了出来,又安全地回家了。

象不知道舜早已脱险,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跟瞽叟说:“这一回我哥哥准死了,这个妙计是我想出来的,现在我们可以把哥哥的那份财产分一分了。”说完,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哪知道,他一进屋子,舜正坐在床边弹琴呢。象当时吓坏了,心里暗暗吃惊,很不好意思地说:“哎呀,我多么想你呀!”舜也装作若无其事,说:“哦,你来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帮助我来料理。”以后,舜还是像过去一样和和气气地对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瞽叟和象再也不敢暗害舜了。

尧帝除了把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外,还让9个儿子和舜相处,以观察舜的品德。因为舜以德服人,娥皇、女英受到舜的德行感化,也不敢因身分尊贵就态度傲慢,待人都非常谦虚恭敬;尧帝的9个儿子在舜的耳濡目染下,也变得更加仁厚谨慎。舜到历山耕种,那里的人受到舜的影响变得心胸宽大,让出田界; 舜到雷泽捕鱼,雷泽的人争相让出住所;舜到黄河边做陶器,那边出产的陶器变得非常精细。大家都喜欢和舜在一起,所以他住的地方,一年就聚成村落,两年形成城镇,三年就变成大都市了。

经过考察,尧帝对舜很满意,就把帝位传给了舜。

舜帝特别注重道德教育,他宣扬五常之教“父义、母慈、兄友、 弟恭、子孝”,推动人伦道德,开创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先河,成为历代中国人尊崇的典范。

四千年来, 舜文化以德为先的传统经由孔子儒家文化传承下来,教化了一代一代的中国人。虞舜作为中华文明始祖之一,上承五帝时代,下传夏商周三代,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特殊地位。

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称为“德为先,重教化”。舜文化是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折时期的中华文化。以农耕文化为内涵的炎帝文化,以政体文化为内涵的黄帝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内涵的舜文化,共同筑成了中华文化三座里程碑。

实际上,孝的培养与实践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起点;孝是形成现代和谐人际关系的价值渊源,是形成和谐社会风尚、保持社会稳定的精神措施之一;孝是爱国心的根源和动力,孝是民族团结、兴旺发达的精神基础,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核心。

我们想一想,舜所以能够被发现,被举荐,成为帝,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没有那个顽固不讲理的父亲,没有那个专横跋扈的母亲,没有那个非常恶毒的弟弟,他能不能成为帝?

在现实生活当中,如果我们身边有多几位这样的逆缘,当这些逆缘折磨我们的时候,如果你能以善心对待,你也有可能是当代的大孝了,并有所成就。我们大家想一想,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过程,我们是不是也能像舜那样忍受住啊?

“入则孝”的意思我们明白了,也懂得了为什么要孝敬父母,那么怎么做才是孝敬父母呢?这里面有四项基本要求,“父母呼,应勿缓”是第一项要求。

 

父母呼,应勿缓

【注释】

这里呼是呼叫;应,是回应;勿,是不可以;缓,就是缓慢。

【译文】

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有事招呼我们的时候,我们要马上回答,不可拖延。

【相关引申】

这句话从字面理解就是:在父母召唤我们的时候要马上应答,不能迟缓。这个“呼”字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父母开口叫了,我们当然行动不能够迟缓;二是父母没有叫,我们也要体会、感受父母有什么需要,懂得父母的心声,不等开口就要“应勿缓”。

孔老夫子的学生曾子就是个大孝子,“父母呼,应勿缓”做得最圆满。他的孝心体现的感应力也是不可思议的。

讲个“曾母啮指,曾子心痛”的故事。“啮指痛心”是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故事之一,也是成语。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曾参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有一天,他上山砍柴,母亲一个人在家。这时有一个朋友来找曾子。曾子的母亲慌了神,不知道应该怎样招待他这个朋友,也不知道曾子什么时候才能回来。老人心一急,用牙齿把自己的手指咬破了,流出了血。十指连心啊!曾子在山里面立刻就感应到了,不知道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情,于是赶紧跑回家。回到家一看,原来有朋友来访。母亲就告诉他说“因为朋友来了,我想赶紧把你召唤回来,又不知道怎么召唤你,就只好咬我自己的手指,让你能够有感应”。可见这种纯孝之心,可以有超越时空的感应。

《孝经》讲“孝弟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也就是说,孝悌存心到了极处,可以与天地万物一切生灵感通,称之为“通于神明”。为什么四海能感通,因为四海之内它是一个整体。

长养我们的孝与敬就是正其心。革除我们的物欲、坏习气,才能得到真知、真智慧。一切不耐烦、傲慢等,都是坏习性。把坏习性转化掉,把物欲放下了,我们的心地就清明、透彻,这样才能与天地万物有感应。这时只要父母有丝毫细微的起心动念,我们就能感知。这是只有像曾子这样纯孝之人才能做得到的。

所以我们学习要先从“父母呼,应勿缓”开始,慢慢积累提升自己的境界。真正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的人,已经是在积德、积福了。如果父母呼你都不肯应,按照自己的想法去一意孤行,往往会出现乱子。

几年前,北京开往大连的某航班,一位乘客已经通过安检,突然手机传来短信“母亲心脏病突发”。他马上由机场返回北京的家中,这时候他母亲的心脏病已经缓解了。当晚新闻播出,他原本乘坐的那架飞机在大连上空遇难了。母亲的呼唤留下了他的生命,如果他没有孝念不回来,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他这条命也早就没了。

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特别是现实中孩子的教育也严重地功利化了。

现在中小学生,家里给予的物资刺激很多,你考100分给多少钱,及格给多少钱,考上重点中学多少钱,考上重点大学又给多少……很多家庭都或多或少地参与了这种物质刺激的做法。孩子逐渐长大了,欲望也不断增加,上学期间从要手机到要电脑,更有甚者,有的孩子家长要给他买奔驰车他才肯上学。

我很赞成钟茂森博士的观点,这都是从小教育理念的错误。父母在孩子年幼的时候,教的不是“父母呼,应勿缓”,而是糖果呼,应勿缓;手机呼,应勿缓;电脑呼,应勿缓;奔驰呼,应勿缓;住房呼,应勿缓……说到底就是“物欲呼,应勿缓”。孩子长大后他所应的不是父母的需要,而是自己的欲望。长此以往,社会怎么能不乱套?所以,拯救世道人心的道德教育已经到了紧要关头。

上面我们谈到“父母呼”,实际上父母内涵可以引申为:父母、长辈、师长、领导、祖国和人民。

《孝经》将孝道分养亲、敬亲、尊亲三个层次,强调“推恩”。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意思就是在人与人相处中应当推己及人,推恩及人,使孝道得以升华,把孝亲敬老的美德推广到每个社会成员,既尊敬自己热爱的父母长辈,也兼及他人的父母长辈,使全社会人与人之间都能够互尊互爱、和谐相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进一步继承弘扬了“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共和国的宪法中不仅将赡养父母列为儿女的义务,而且在公共福利事业中建立、发展、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养老事业,形成了良好的健康的社会道德环境。

孔子也强调忠孝两全:“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也是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孝始于事亲,孝养自己的父母,这是事亲的阶段;第二个层次,中于事君,从侍奉双亲到侍奉君国,君就是领导,他代表国家,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忠于祖国,服务于人民,为社会做贡献;第三个层次,终于立身。立身行道,修养圣贤的品格,把孝做到圆满。

这是第一项要求“父母呼,应勿缓”,下面我们学习第二项要求

父母命,行勿懒

【注释】

命,就是命令、吩咐的意思;行,就是要行动;懒,懒惰、不努力。

【译文】

这句话讲的是父母吩咐做事,我们应立刻行动,不可偷懒。

【相关引申】

父母对我们的教诲、命令,吩咐我们做的事情,我们要马上行动,不能懒惰。“行勿懒”强调的就是顺从,所谓的孝顺是从点滴积累而成的。

《哭竹生笋》讲述了三国时孝子孟宗的孝行。

孟宗,三国时期江夏人,年少的时候父亲就早早去世,只有年老体衰的母亲和他相依为命。

有一天,母亲深感不舒服,经过求医问药,得知用新鲜的竹笋做汤就可以医好自己。当时正值凛凛寒冬,根本就没有鲜笋。小孟宗非常希望母亲的身体好起来,可是又无计可施。担心忧愁中,小孟宗独自一个人跑到竹林扶竹而哭。他的哭声打动了身边的竹子,于是奇迹发生了,只听呼地一声,地上就瞬间长出了许多嫩笋。小孟宗看了,心里特别地高兴,他小心地摘取了竹笋,欢天喜地地回到了家里。回到家之后,马上用竹笋为母亲熬好了笋汤。母亲喝了笋汤之后,身体果然大有好转。孟宗后来大有作为,官至司空。

这就是:“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二十四孝》里收录了这个故事。

我们知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味着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做人民需要我们做的一切事情。这也是“父母命”,也要“行勿懒”。

现代化的企业追求的是质量和效率,要求员工具备良好的执行力,就是说,每一个员工对上级下达的信息要敏感,要快速反应,要用行动回应。是否能做到这一点,关乎企业发展,也关乎个人的在企业里是否能立足。

如果父母注意到这一点,从小培养孩子养成及时行动的好习惯,培养孩子积极的做事态度和为人品质,那么将来孩子步入社会,工作、生活也都会顺利。

孝敬父母的第三项基本要求是:

 

父母教,须敬听

【注释】

这里的教是教导、训诲;须,就是必须的;敬听,就是恭敬地聆听。

【译文】

这两句讲的是: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我们必须恭敬聆听,牢记在心。

【相关引申】

“父母教,须敬听”,不仅是父母的教诲,同时所有的长者、有德有学的人,他们的教诲我们也要敬听,包括我们老祖宗的教诲,孔子、孟子这些圣贤对我们的教诲,我们也要敬听。听了之后要照做,不辜负老祖宗对我们后代的期盼,把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父母教,须敬听”也可以引申把一切人看作自己的父母,他们对我们的教诲我们也要去敬听。

别人给我们提的意见,我们要虚心恭敬地接受。这些意见如果是正确的可以帮助我们改过自新,帮助我们进步,我们应该对他们感恩,因为他能够提醒我们,把我们的错误人生方向改正过来,这对我们的恩德就太大了。因此,能够提醒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如果他说得不对,如果我们没有这种过错,那我们也不必要放在心上。既然自己没做错,心里就应该坦然,不必生烦恼,也不要去辩论,不要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

所谓“君子远小人”,其实并不是说我们要离小人远远的,而是说我们要用人生的智慧去判断善恶美丑,凡是各种不良的言行举止,不要让它发生在自己身上。

“孟母断机”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讲的是孟子小的时候,他并不太珍惜学习的机会。

有一天,他读书厌倦了,就跑出学堂去玩。后来孟子的母亲知道了,就在织布的时候突然很生气的样子把织布的梭子摔断,扔在地上。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生气。母亲说,“织布要一寸一寸地织,才能织成。但是如果把梭子摔断了,不去织它,还能织成一匹布吗?你的学业也是一样啊,你还没有学成就厌倦了,怎么能够成为有用的人呢”。

孟子听了,明白了做学问的道理,从此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孝敬父母四项基本要求的最后一项是:

父母责,须顺承

【注释】

责,是指责备;顺承,就是顺从地接受。

【译文】

这句话讲的是“父母指责、纠正我们的过错,我们必须顺从接受,坦承错误,不可顶嘴争辩,掩饰过错”。

【相关引申】

父母责罚,甚至打骂我们,也应该欣然接受。想一想父母为什么这么生气?首先要注意找自己的过失。

父母教训我们的时候,要恭恭敬敬地聆听,绝对不能一言九“顶”。这是正常状态下的正确做法。非正常状态下,如误解状态,你也不能马上顶回去,因为父母在训斥我们的时候,他们正是在气头上,这个时候你只要说“是、是”,就能使你父母的火气慢慢地消下去。他骂够了,情绪也就平和了。等到他觉得骂过了,可能会采取一些方法打打圆场,这个时候我们要注意,不能“得理不让人”,宣泄委屈。你要很自然地顺随过来,当作若无其事,要顺势而为。久而久之,当父母的责备你都没有回嘴,对你的误解都能够平心静气地去接受时,父母对你的尊重、对你的佩服也会提升。与父母之间的沟通顺畅,父母慢慢就会觉得你是值得信任的,所以“父母教,须敬听”。

另外的一种情况,假如你的父亲有心脏病,你要视症状而定。比方说,他骂你骂得很凶,已经心脏病就要发作了,你还在站那里“须敬听”,这就过了。你得赶紧跑,你当下应该退才得当。学习《弟子规》要懂得它的意思,不能完全死搬硬套,要灵活地运用。

有一次,曾子的父亲因为曾子犯了一个错误,他很生气,拿起一个大棒子来打曾子。因为曾子牢记“父母责、须顺承”,所以就站在那儿一动不动地让他父亲打。结果父亲用力过猛,就把他打晕了。

这事儿传到老师孔夫子那里了。孔子和学生讲,曾子这样做不孝。为什么呢?孔子讲,父母在生气的时候,情绪不容易控制,假如失手,刚好一棒子打到头上去,儿子死了,谁最伤心呢?父母哇!所以孔子说“小杖则受”,拿小棍子打的时候,你可以乖乖地接受处罚;“大杖则走”,大棒子抡起来的时候你赶紧跑,不然可能被打死,要赶紧跑,不能陷父母于不义。

事实上,当父母在责罚子女时,当他在气头上的时候,其实他的身体已经受伤了。发一次脾气大概要两三天才能恢复,有时父母明知骂人对身体不好,但他为了让子女记住教训,以后不再做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所以他宁可发脾气伤害自己的身体也不愿意子女学坏。

子女要体恤父母这一份慈心。为了让子女的道德、学问能提升、不堕落,父母才要教训、责罚子女。子女要对得起父母的这一份关爱,要懂得父母对子女的责备就是对子女的成全,让子女积累福分。如果父母的责备以及别人的批评都不能够忍受,那么这种人就没有福,等待他的就是苦头。

要懂得受责备、吃亏正是增福,要学会恒顺,学会“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样福分才能长久,学问才能提升。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出自《孟子·离娄上》,它的含义是: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难,或者人际关系处理得不好,就要自我反省,一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儒家学说强调从自身做起,从身边事做起,所以自我批评是其手段之一。相关论述在《论语》和《孟子》中不胜枚举。

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中国共产党三大作风之一,是《党章》明确规定的党员义务。

黑龙江电视台演播的一部电视剧:《吃亏是福》,用了一个很长的篇幅来讲解吃亏是福这样一个道理,有机会大家可以看一看。还有中央电视台上演的《谁伺候妈》,演得也非常有意思。这样一些伦理道德的好片子、好作品,对我们都有启发。

《弟子规》在“入则孝”的篇首,讲了孝敬父母的四项基本要求,目的是培养孩子的恭敬心、慈悲心。除此之外,还具体说明了在日常生活中子女应该做到的八件事情: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冬则温,夏则凊

“凊”是两点水。现在有两个版本,这次我们统一用的是启蒙经典。还有一个道德修养本子,现又重新编了,有些字有些变化。字典的读音是凊,凊是清凉的意思。我们学古代史要看是怎样写的,看它的含义。当然现代我们是更发展了,更细致了,所以我们要对传统文化的字和读音多些了解。

【注释】

凊,是清凉。

【译文】

这句话讲的就是:冬天要为父母温席,夏天要为父母凉席。

【相关引申】

“冬则温,夏则凊”源于“黄香温席”的典故,是《后汉书》和《二十四孝》列举的东汉年间大孝子黄香的事迹。

说的是黄香9岁的时候,母亲早亡,他和父亲相依为命。家里很穷,根本没有被子,所以冬天黄香先自己睡在席子上,用自己的身子为父亲先把席子给温一下、暖一下,这个叫“冬则温”。到了夏天,黄香就用扇子把父亲的席子先扇得凉一些,这叫“夏则凊”。

“冬则温,夏则凊”,就是子女照料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温暖,夏天要让他们凉快。

现在条件不一样了,不需要我们钻到父母被窝里为他们暖被,或者是用扇子扇凉了再请父母入住。把电褥子打开,提前把暖气打开,天气太热的时候把父母的房间空调先打开就可以了。可是就是这样方便做的小事儿,好像年轻人给父母做的也不是太多,倒是父母替孩子想得多,是不是这样啊?有时候我们下班了,屋子里面很凉快,这是父母计算你要到家了,赶紧到你屋里把空调提前打开了。打开太早了又浪费电,他得算好时间。由此可见父母的这种慈悲心性,本应该是子女为父母着想的事情,现在是父母为子女着想,为子女做。

我们要学习黄香,当时黄香的孝行传遍了四里八乡,太守听说有这样一位孝子,非常赞叹,特别推荐黄香出来做官。黄香为官一生也是处处为民着想。从东汉起,孝子“黄香温席”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长达一千九百余年。

这里说的是在不同季节应该如何照料父母。那么具体到每一天该如何做呢?“晨则省,昏则定。”

晨则省,昏则定

【注释】

省(xǐng)在这里不能读成(shěng),省是看望、问候的意思;昏,是指黄昏;定,是安定,在这里是指整理床铺。

【译文】

这句话讲的就是:早上要恭恭敬敬地请安,晚上要伺候父母睡下。

【相关引申】

这是大家所知道的成语“昏定晨省”,出处于《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昏,好理解,天刚黑的时候;省,就是探望、问候。晚上服侍就寝,早上省事问安,这是在传统社会里侍奉父母的日常礼节。

在公元前一千多年,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周文王做世子的时候,每天去朝见他的父亲三次。

早晨鸡叫的时候,他就穿好了礼服,到父亲的住房外面去问安。宫里的小官说他父亲挺好,他听了面上才有喜色;到了正午时候,他再去问安,依然按照早晨的问答,到了晚上也是这样做的。

有时候,他父亲偶而身体有点不舒服,文王的脸上就充满了忧愁的神色,连走路也走不端正了。等到父亲饮食、身体复元了,他才恢复了原状。

每次饭菜献进去的时候,文王一定要亲自去视察,菜是不是太冷了或者太热了,等到他父亲吃完了饭,饭菜端了下来之后,文王就问吃得怎么样,并对管理菜蔬的人说,不要把原有的饭菜再献了上去。那个人诺诺应着,于是文王才敢退了出来。

这就是历史上最著名的“文王三省”。可见,文王之所以被孔子誉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具备了纯孝的圣德。只要我们细心去体会父母生活的需要,时时处处我们都会有机会来回报父母。

钱文忠教授解读《弟子规》时讲到一个事例:季羡林先生留学回来,已经是鼎鼎大名的博士、教授。他回济南探亲,他的叔叔只要没有睡觉,季先生就垂着手,半躬着腰站在叔叔床前,等叔叔睡着再到自己房间,该写东西写东西,该休息休息。这就是昏定,就是在天黑的时候要伺候自己长辈休息。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跟传统社会不样了,大家一般工作到比较晚或者应酬交际到比较晚,而父母上了年纪,通常比我们都早睡,“昏则定”不大容易做到,但是“晨则省”应该是能做到的。

但对于孩子来讲,还是要让他们从小就懂得这些道理,感恩尊长每天为自己的操劳,养成关爱父母、尊长的习惯。为了不让父母、尊长为自己担心,还要注意很多生活当中的细节,比如“出必告,反必面”。

 

出必告,反必面

【注释】

这个“必”就是一定;反,通“返”,返回的意思;面,就是面见。

【译文】

这句话讲的就是“出门的时候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的时候也要通报一声”。

【相关引申】

“反”不是反对的反,是返回的返。这个“反”字和现在的“返”是通用的。出必告,出门的时候要告诉父母,我今天要去哪儿,去干什么。回来的时候要在父母面前打个照面,让父母知道你回来了。

这是针对和父母同住的情况。这么做是为了避免长辈不必要地为自己担心。

当今的社会,儿女长大了往往就离开了父母,考上大学要到外地读书或者是出国留学,或者到外地工作,或者出差,等等。要知道父母总是惦记儿女的,正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我们常常要让父母知道我们的消息,给他们打个电话,写封信保持联络,目的就是一个:让父母安心。

让父母少担心,这就是孝心。

聂政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大侠士,很孝顺自己的母亲。父亲去世后,他和母亲一起生活。聂政因为是一个有名的侠士,所以常有人请他出门行侠仗义,打抱不平。但是,为了不让母亲担心,遇到危险的事,聂政总是刻意回避,能在家陪母亲就尽量在家陪母亲。

几年后,聂政的母亲去世后,安葬了母亲后,聂政离开了家,替朋友行侠仗义去了。这次出门后,因为无牵无挂,聂政再也没有回来,他死在外地了。

可见,让父母少担心,这就是孝心。

作者:刘尚林

制作:王克力

编校:王丽华

相关链接:

《弟子规》详解(Ⅲ)第一讲:绪论

《弟子规》详解(Ⅲ)第二讲:总绪

 

阅读 4043

 

【声明】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不以营利为目的,仅供学习与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2001-2026 黑龙江日月峡大森林旅游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日月峡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  查看旧版
黑ICP备2021004085号
基于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