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En | Jp | Ru 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  添加到桌面
 
 
正文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日月峡新闻 > 总部动态 > 正文

《弟子规》详解(Ⅲ)第五讲:入则孝-3

媒体:原创  作者:日月峡
专业号:日月峡 2018/4/27 5:56:17

 

课程:《弟子规》详解(Ⅲ)第五讲:入则孝-3

——2013年春节森林瑜伽养生讲习班传统文化课程

主讲:刘尚林

内容:孝亲、谏亲、事亲的做法

QQ截图20180427054127

《弟子规》详解--05—入则孝-3 mp3文件腾讯微云下载

《弟子规》详解--05—入则孝-3 wma文件腾讯微云下载

第五讲:入则孝-3

可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和子女长期相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复杂的情况。如父母很爱我们,很宠我们,我们该怎么办?父母不喜爱我们,我们该怎么办?如果父母犯了错,我们又该怎么办?这些在《弟子规》里,都为我们考虑好了,也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我们长时间和父母相处,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前面讲的是没有条件的,就是子女对父母应该怎么去做。下面这些复杂情况是双向的,我们应该如何来对待?

先学习前两条: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注释】

这里的何难,是指有何困难,何就是为什么;憎,是讨厌;方,是才的意思;贤,是贤良,品德高尚的意思。

【译文】

这句话讲的是:父母疼爱我,我孝顺父母有什么困难?父母讨厌我,我还是孝顺他们,才真的是品德高尚的贤人。

【相关引申】

“亲”,我们讲了就是父母。父母爱我们,孝有什么难的吗?这句话讲,父母疼爱自己,孝顺并不难。要知道父母跟子女之间的那种亲情,是天性。所谓天性是自然而然,没人教就会。因为父母同儿女本来就是心连心的,所以孝顺父母没有什么为难的。不难,为什么不能去做?古人讲:“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一天天地年老了,我们要抓紧尽孝,老人在一天就要尽一天的孝道,不要等到以后有什么悔恨。

父母憎恨、厌烦我,我也不改变我的孝心。这样的孝,才真正称得上贤德。在生活中,父母有时对我们有憎恨,可能有两种情况:

一是我们本身实在是缺德了,太不孝心了,所以让父母感到寒心,甚至生起了怨恨之心。如果生身父母都这样的话,说明我们的德行已经缺乏到了极点。这时候要注意,赶紧回头还来得及。怎么做?向父母忏悔,努力改过自新。

第二种情况,也可能是父母真心被迷惑、颠倒;可能被物欲所蒙蔽,或者是受人离间,对我们起憎恶之心。即便如此,我们也绝对不能用憎恨的心来对待父母。要知道如果我用憎恨心对父母,那是为人子的大不孝。父母即便憎恶我,我也要对父母尽孝。这样的孝,才是真正的难能可贵。

“闵子骞芦衣顺母”的故事也源于《二十四孝》。

闵子骞,闵损,字子骞,春秋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闵子骞幼年丧母,父亲再娶,后母生了两个儿子。

子骞对父母非常孝顺,但后母很讨厌他,用棉絮给两个亲生儿子做棉衣,却用芦絮做子骞的冬衣。

寒冬时,父亲叫子骞帮他驾车,子骞被冻僵了,老是拿不住纲绳,掉了好几回,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撕开衣服一看,才知道不是棉衣。而后母的两个儿子穿的都是纯棉做的冬衣。父亲方知子骞受到虐待了。

父亲感到很悲痛,决定休妻。子骞泪如雨下,跪求父亲饶恕后母:“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后母听了深受感动,终于悔改,如慈母般公平地对待三个儿子。闵子骞的孝子之名也因此而传遍天下。

《二十四孝》的第一孝是什么?孝感天地,就像前面我们讲过的舜的故事。正因为舜能够在困境、逆境中依然行孝,他的德就越来越厚了,不仅得到了尧帝的两个女儿,而且得到了天下的王位,得到了幸福美满的人生。做了天子以后,他治理天下,国家百姓也都幸福快乐,因为舜是以孝治理天下。

他的福分是从哪里来的?吃亏即福,从积累孝德来的。

《二十孝图》等书籍中收录了“卧冰求鲤”的故事。

故事主人公是晋朝的王祥,生于公元185年,公元269年去世,享年84岁,是山东临沂人,西晋时期的大臣。

这个人曾经隐居深山20余年,后来从温县县令一路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卧冰求鲤”是他早年的故事。

王祥早年丧母,他的后母朱氏对他并不慈祥,经常在王祥的父亲面前进谗言、挑拨,说这个儿子怎么怎么不好,怎么怎么不孝顺。所以王祥从小连父爱都没有。但是父母患病的时候,王祥依然衣不解带地伺候。后母朱氏经常想吃鲤鱼,王祥拼命地满足。

有一年冬天,河水已经结了厚厚的冰,而后母依然想吃鲤鱼。王祥没有办法买到鲤鱼,只好赤身卧在冰上祈祷。突然,冰裂开了,跳出两尾鲤鱼。

对自己并不慈爱的后母,王祥尚且如此满足她的需要,由此看出,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孝是无条件的,孝不是交易,不是交换。

王祥感动他后母不是小时候这些事情,而是在王祥大了以后。他娶了老婆之后,他的后母连他的老婆也一起虐待。

王览是他后母生的弟弟。因为哥哥的孝行,所以弟弟对哥哥非常尊敬。每次后母虐待王祥和王祥的老婆的时候,王览都会带着自己的老婆一起去帮助兄长王祥。

王祥的德行越来越好,名声远播。他的后母心生嫉妒,很不高兴,居然拿了毒酒给王祥喝。他的弟弟事先已经知道了,把那杯酒夺过来,当场要帮他哥哥喝下去。他的弟弟王览用死来规劝母亲。他母亲把那个酒杯打翻,自己也觉得很惭愧,儿子居然能以死来保他的兄长!这个动作也唤醒她做母亲的良知。所以两个兄弟的赤诚,也把家庭转化过来。

当时,朝中刚好有位大臣叫吕虔,他手上有把宝剑送给了王祥,说有这把宝剑的人可以庇荫后代,子孙都会有成就。王祥接过宝剑,第一念头马上送给自己的弟弟,祝福他弟弟以后的子孙能够昌盛。王祥、王览的后代绵延了9代都是公卿,都在朝中做了大官。这就是“亲憎我,孝方贤”。

2010年,我有机会去了王祥的家乡,看了比这还要多的事例。王祥和王览他们的后代,还有一个王氏祠堂,详细地记录了很多类似的故事。这个是真的。

学习《弟子规》,我们会注意到与学别的文章不一样的地方,这里面有纵横几千年的历史贯穿的故事,耐人寻味,引人思考。

前人,有成就的人是怎么做到的,他为什么就能当大官,他为什么就能受到人们的尊敬?为什么他能当皇帝?当皇帝也需要有德行,没有德行也是当不上的。

尧帝为什么能把自己的帝位传给舜?是因为舜帝有非常深厚的德行。他这种德行表现在他的父母那样憎恨他,几次想要烧死、活埋他,他都没有一丝一毫的怨气,还是非常顺从父母。

下面我们学习: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注释】

这里的谏,就是劝告;更,就是更改;怡,就是温和愉悦;吾,就是我的意思;色,是脸色;柔,是指柔和。

【译文】

这几句话讲的是:父母亲有了过错,要好好规劝,使他们改正;自己要和颜悦色,要声音柔和。

【相关引申】

如果父母有了过失,子女要用“谏”的方法;子女应当耐心劝说,使其改正。尊长有错,小辈可以批评,但是因为你是小辈,所以你对尊长的批评需要格外注意方式方法,应该采取谏的方法。

什么叫“谏”?按照《现代汉语》来解释:用语言规劝君主或尊长改正错误。一般来讲,劝谏的态度要尊敬,语言要婉转。究竟应该怎样来把握这个分寸呢? “怡吾色,柔吾声” 告诉我们,不要铁青着脸跟长辈说话,要和颜悦色,声音要柔和,要婉转地向长辈进谏。

也就是说,父母也有过错的时候,我们做小辈的也不希望别人耻笑自己的父母。那么我们怎么劝他呢?一是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去谈父母的过错。让父母没有面子,他就不会接受我们的劝谏。二要等父母高兴的时候,面带笑容柔和地说,不要理直气壮,一副盛气凌人的态度。话要说得尽量婉转,让父母感到我们不是在挑他的毛病,是真心地为他好,他才能够接受我们的劝谏。

“孙元觉苦心劝父”的故事对我们启发很大。

春秋时,有个叫孙元觉的孩子,十分孝顺长辈,可他的父亲对祖父极不孝顺。

有一天,父亲要把病弱的祖父扔到深山里去。孙元觉哭着跪倒在父亲面前,恳求他不要这样做。可是父亲却哄骗他:“爷爷年老了,年老不死会变成妖怪的。”

来到了山里,父亲把爷爷放下就要离开。孙元觉一声不吭地背起抬爷爷的竹篓。父亲不明白他的意思,孙元觉说:“这个等你老了的时候,我就能用上它了。”父亲一听,大吃一惊,最终改变了主意,把爷爷接回了家,并好好地孝顺他。

小故事,大智慧。这就是劝谏,通情达理的劝谏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要不然你跟他来横的,他连他爸爸都不怕,他还能怕你吗?但是用这招他是害怕的,因为他也有老的一天,对不对?

有一位中学生,和他的父母及客人一起去吃饭。客人和他谈到学习方面的问题,他的父亲就说:“你要好好听这位老师的话,不要贪玩!”孩子马上反驳道:“你还说我呢?你为什么还天天打麻将!”这位父亲马上起来要打他的儿子。父亲打麻将固然不对,但当着外人的面批评自己的父亲,也是让他非常难堪,也不对的,所以我们说话要讲究方法。

为人父母学习这一条,更应该警诫自己,经常反省自己有无过失,有无有不良的习惯。如果有要及时改正,不能一时戒掉的也要慢慢戒除。这样才能做好榜样,让子女效法。

我们学习了这两条,懂得了父母如果有了过错,我们要和颜悦色、声音柔和地好好规劝,使他们改正。但是如果我们的规劝不生效,没有作用,或者是适得其反,该怎么办呢?《弟子规》告诉我们,“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注释】

这里的“不入”,就是不接受;悦,就指愉快;复,就是又的意思;号泣,哭泣,这里的号是指大声哀号,泣是低声啜泣;随,就是跟随、伴随的意思;挞,就是打;怨,这是指埋怨。

【译文】

这段话讲的意思就是:父母有过错,不听你规劝,就要耐心等待。父母心情好转或者高兴的时候再继续劝导;如果劝导还不听,那小辈就不惜哭劝;即便长辈恼怒了,打了你一顿,也还要无怨无悔。

【相关引申】

“号泣随”这三个字是有典故的。故事发生在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身上。

隋唐之际,李世民随父亲李渊东征西讨打天下。

一次大战前夕,他的父亲做了一个不正确的决策,而这个决策将会导致全军覆没。

李世民了解情况后,知道父亲这个决策是错误的,他就力谏父亲,想让父亲改变主意。父亲非但不采纳,甚至还骂他:“你小小年纪,懂得什么?”

军事行动就要开始的前一夜,李世民非常焦虑,晚上睡不着觉,就在父亲的军帐外面大声嚎啕哭泣,哭得很凄惨。

大帐里的父亲听了之后也很难受,就把心定下来,重新考虑儿子的建议。人心静的时候考虑问题就比较清楚。忽然他想通了,于是改变了原有的军事行动,保全了他们的军队,避免了全军覆没的结局。

李世民就是后来的唐太宗,他之所以能有这个福分做皇帝,就因为有德。他的孝心表现在“号泣随,挞无怨”,因为他对父母的劝谏是真心的。

所以劝谏时父母如果不听,我们要想方设法让父母感动;如果父母不能感动,那是因为我们诚心还不够。当我们诚心具足了,自然可以感动父母,不仅能感动父母,连天地都可以感动。下面我们讲的“杨秀贞劝母救妹”就是这样的故事。

明朝时,有个叫杨秀贞的女孩。她母亲一连生了3个女儿,没有儿子,生第四个又是女儿。母亲气极了,要把女婴淹死。

当时杨秀贞13岁,急忙抱起了妹妹,向母亲下跪哀求:“母亲为了要儿子就杀女儿,那你就越得不到儿子了!如果烦恼以后的嫁妆,就把我的陪嫁给这个妹妹吧!”祖母骂她不懂事,秀贞又跪着禀告祖母:“祖母天天念佛,现在却见死不救,念佛有何用呢?”祖母也被感动而明白了,于是留养女婴。

两年以后,秀贞母亲果真生了一个儿子。母亲生儿子的时候,秀贞的父亲梦见祖父告诉他:“如果第四个女儿不留下来,这个儿子是铁定不能生的。”

因为秀贞当初的跪禀之言,至孝感动了上天,才得以延续杨家血脉。

我们现在的社会是民主的社会,在家里父母和孩子像朋友一样平等相处。所以孩子更应尊重父母,体谅父母的心情,即使父母有不对的地方,也要尊重他们。只有做到了尊重自己的父母,才能做到尊重别人的父母、兄弟和尊长。

怎样孝敬父母和尊长?当父母尊长生病了我们该怎么办?《弟子规》为我们考虑得非常细致。接下来就是: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注释】

疾,就是疾病;尝,就是用嘴试味道;昼夜,从早到晚,昼就是白天;侍:就是侍奉。

【译文】

这段话意思就是说:父母生病,子女要先尝尝汤药的冷热是否适中;日夜服侍,不离开父母床边。

【相关引申】

父母有病的时候,小辈人要先把药尝一尝。“药”是指过去的中药。古代人基本上都是服用中草药汤。药煎煮好之后,小辈应该先尝一尝是不是太烫,然后再给父母服用。“昼夜侍”,就要白天黑夜伺候在病人身边,不要离开父母的病床。

《弟子规》词语貌似简单,其实不简单,里边的话应该说每一个字都有来历。它是从历史事实当中总结出来的,而且有的时候甚至整句都是从古籍中来的。

比如说,“亲有疾,药先尝”就来自 《礼记·曲礼》:“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所以《弟子规》就把《礼记》里的话,重新做了一个安排,收到里边。

《二十四孝》里有一个亲尝汤药的故事,主人公是汉文帝,就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叫刘恒。

刘恒是一个有名的孝子,对母亲非常孝顺,从来也不怠慢。

他还没有成为皇帝的时候,他母亲得了病,这一病就是3年。

刘恒急坏了。他贵为皇子,亲自为母亲煎药,日日夜夜守护在母亲的病床前。每次都要等到母亲睡着了,他才趴在床边睡一下。

他每天煎完药以后,自己总是先尝一口,看看药烫不烫,自己感觉差不多了,才送给母亲喝。

汉高祖那个时候,后宫里斗争也非常激烈。这里尝药,还包含另一层意思,他还要尝有没有毒,所以刘恒的孝心令天地感动。

所以说,要做孝子,首先要把自己舍出去,不能把自己先处于保险状态,然后再去孝顺父母。

刘恒孝顺母亲的故事,在朝野广为流传。汉文帝以仁孝之名闻天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盛世的主人公。他在位期间,汉朝很快恢复了生机,人口快速增长,社会生产快速恢复。他多次颁布诏令,赈济孤寡老人,还在国子学中设立了《孝经》博士,提倡讲授《孝经》。所以他在位的时候深得民心,改良了社会的风气,这就有了著名的“文景之治”。

刘恒呢,他的母亲生病,他一伺候3年,这个过程当中他躲避了多次后宫这些人的加害,使得其他争权的那几位皇子对他逐渐逐渐地失去警惕性了。开始的时候,刘恒也是被那几位争夺皇位的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时刻想要加害于他。这时候,他是以一个全孝的角度日夜伺候在母亲病榻前,丝毫不给人看出他要当皇帝的想法。是孝顺母亲的那种孝最后使他得了天下。

他的老婆窦漪房是很了不起的人,她辅佐刘恒也是用孝,蒙蔽了很多人的眼睛。她辅佐自己的儿子,一直到自己的孙子,到了她孙子那一代的时候,大汉王朝那是真正强大了。

《弟子规》在“入则孝”的篇尾还提出,如果父母去世了子女应该遵守的规矩和礼仪: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注释】

悲咽,悲伤哽咽,咽是指声音堵塞;居处,是居住的地方;绝,阻绝、断绝;尽礼,遵守礼节,尽是尽力;祭,祭拜;尽诚,是心意真诚;事,是指侍奉。

【译文】

这段话讲的意思就是说:父母去世,子女要守3年之丧,要经常感到悲哀、哭泣、哽咽;日常居住的地方要改变,不能再喝酒吃肉了;丧礼要完全按照礼节来办,祭祀的时候,要诚心诚意;对死者要像他还活着时那样对待。

【相关引申】

这是《论语》的话,《弟子规》引用过来。为什么说“丧三年”?为什么说父母去世子女要守孝3年?这个3年实际上是27个月,9个月算1年。按照中国传统的认定,哺乳期27个月,所以子女应当在父母过世后守孝27个月。

按照传统的丧礼,不能住在原先的房子里。过去讲究的人家要陪着已逝的尊长,在墓地旁边搭一茅草屋住着,而住的时候,不能用枕头,不能用床,铺上一点稻草睡下,拿一块儿土块做枕头。这是中国传统中标准的丧礼要求,这就叫守孝27个月。在这个过程中绝对不能喝酒,不能吃肉,很多事情都要断绝。

下面再讲一个“蔡邕为母守墓”的故事。

蔡邕,他是东汉的一个文学家、书法家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所以后人也称他“蔡中郎”,后汉三国时期著名才女蔡琰蔡文姬)之父。

蔡邕小时候非常孝顺母亲。母亲得病长卧不起,蔡邕心中非常难过,总是在母亲床前殷勤服侍,而且为母亲洗马桶不厌其烦。看到母亲将不久于人世,蔡邕无心学习了,连衣服也不换洗,整天坐在母亲床前,直到她永远闭上了眼睛。

埋葬了母亲之后,蔡邕哭倒于坟前不愿回家,一些做事的仆人见此情景,莫不潸然涕泣。之后,他叫仆人在坟墓旁搭个小房子,他住在那里继续守墓,以表爱母之心。

古代人正因为对死去的父母有一种极度悲哀的心情,才能搭起草屋,穿上孝服,枕着土块,追思怀念父母的恩情。

湖北有一个城市叫做孝感,这个城市的名字来源于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董永卖身葬父。”

汉朝时,有一个闻名的孝子,叫董永。他家里非常贫困,他的父亲去世后,董永没有钱办丧事,只好以身作价向地主贷款,埋葬父亲。

丧事办完后,董永就去地主家做工还钱,在半路上遇到一个美貌女子,拦住董永要董永娶她为妻。董永想起家贫如洗,还欠地主的钱,就死活不答应。那女子左拦右阻,说她不爱钱财,只爱他人品好。

董永无奈,只好带她去地主家帮忙。那女子心灵手巧,织布如飞,她昼夜不停地干活,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织了三百尺的细绢,还清了地主的债务。

在他们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树下时,那女子便辞别了董永。

相传该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因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动,遂下凡帮助他。后来人们便把仙女下凡的地方称作“孝感”。

有诗颂曰: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线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古代人对逝去的父母那种至真、至善、至诚、至爱、至敬、至孝的情感,实在令人钦佩,令人敬仰。

现代人这种情感越来越淡薄了。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现在有一个新的职业,是“代人哭丧”。奇怪吗?现在有的地方,父母去世之后,在“丧三天”之中,雇用别人哭丧,一日哭两次,白天一阵,夜晚一阵。为什么呢?自己的子女哭不出来。雇人哭那种哭声即使是发自内心的,又是真实的,也很感人,但哭是为了赚钱,这就令人哭笑不得。

这种哭是为了造一种声势,也是一种炫耀,更是一种虚荣心、攀比心、不恭敬心的流露,既对不起死去的父母亲,也对不起自己。不知雇佣哭丧之事起于何时何地,也不知道是由谁兴起的,总之是违背德行的。

关于老人去世,哭与不哭呢?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也有不同的方式。这是儒家的方法,佛家是不主张哭的,我知道天主教也是不哭的。这和文化和信仰有关系,他认为自己的亲人到一个好的地方去了,他不需要哭的,应该用一种欢喜的心情送自己的老人到一个永不堕落的这样一个好的地方。

【小结】

学到这儿,“入则孝”这部分我们就学习完了。我们简单地总结一下:“入则孝”这一部分一共56句,168个字。我们大致归纳为以下六个部分:

首先讲了孝敬父母的四项基本原则,接下来告诉我们要为父母做到的八件事情,然后分别讲述尊亲的作法和道理以及谏亲的方法,最后告诉我们应该如何事亲,真可谓是面面俱到,苦口婆心。

“入则孝”是弟子主修课程的开篇。孔子的弟子曾子在《孝经》里讲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教育首先要从教“孝”开始,孝是品格的根本。“百善孝为先”,孝心开,一切善心皆开;孝心不开,人的情意开不了,重情意、重恩义的为人处事态度也长养不了。

作为开篇,“入则孝”在奉养双亲,对父母应有的礼节及应注意的一些事情的基础上,引申出要尊敬长辈。

孝在中国是子女善待父母长辈的伦理道德行为,奉养双亲也是孝的基本的道理。孝的内核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亲情,是处理家庭中长辈和儿女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

“入则孝”所谈的内容都是生活中的小事,真正会学的人,都是从小事、小道理里面去体会圣贤人的心境,去体会治国平天下的至德要道。

在古时候,人们常常把孝提高到天下兴衰的高度上来认识,所以在古书中会常看到类似“圣朝以孝治天下”的话。到了现在,由于时代变迁,这些具体的事情可能不合时宜了。尽管怎样才算孝每个时代有自己的标准,但是不管社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孝的心情永远不能变,这个是永恒的。所以孝子不管是在商周时代,还是秦汉、唐宋……还是现在,都受人尊敬赞扬。反之,一个不孝之子,不管在什么社会里,都遭人唾弃。

对于孝,明儒王阳明说的话我很赞同。有人问王阳明,“孝,是不是一定要讲求冬则温,夏则凊”?他回答:“一个人只要有个诚孝的心,冬天自然思量父母的寒,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自然就会去想办法。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只要有发自内心的诚孝之心,至于如何去做,要看具体的家庭,具体的社会时代,这个就不能刻舟求剑了。”

古人孝文化以及把它等同于宇宙观的道理,是我们应该注意学习的。这也是个整体的东西,如果对于整体的东西我们抓不住的话,就会抓住一些小事来刻舟求剑了。我们要懂得它的意思,要懂得大环境,懂得它的道理是什么。道理是要发自内心去懂得,这才是最重要的。有句话说的好,“道理一定,行不一定”。说的是道理人人都懂,但不一定去做。我们学习了这一章,就要身体力行孝道。如何做?《弟子规》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

作者:刘尚林

制作:王克力、刘剑南

编校:王丽华

相关链接:

《弟子规》详解(Ⅲ)第一讲:绪论

《弟子规》详解(Ⅲ)第二讲:总绪

《弟子规》详解(Ⅲ)第三讲:入则孝-1

《弟子规》详解(Ⅲ)第四讲:入则孝-2

 

阅读 4058

 

【声明】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不以营利为目的,仅供学习与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2001-2026 黑龙江日月峡大森林旅游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日月峡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  查看旧版
黑ICP备2021004085号
基于E-file技术构建